首页 > 公开 > 提案答复

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230946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0-12-25 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230946号提案的答复

  豫农复字〔2020〕148号

 签发人:申延平

  办理结果:B 

孔祥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夯实河南农业基础” 的提案收悉。我们组织相关单位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现结合省农业农村厅职能,答复如下:

  一、关于输水管道化,提高资源利用问题

  管道输水是目前比较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我们一直把输水管道化作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方向,每年所建高标准农田60%以上实现管道输水,限于投入资金标准不够,还不能实现管道输水全覆盖。在今年的项目实施中,省政府确定在全省12个省辖市30多个项目县,按照不低于3000元/亩的投资标准,以及“标准化建设、现代化装备、智能化应用、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的“五化”建设要求,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为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应用树立样板。

  二、关于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实施生态农业问题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用优先、多元利用、疏堵结合”的工作思路,试点示范,创新举措,狠抓落实,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14年的81%上升到2019年的89%以上,为秸秆资源化利用、减少秸秆焚烧现象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科学谋划,抓扶持政策引导。我们联合发改部门出台了《河南省“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着力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引导。积极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加大秸秆利用机械补贴力度,优化农机补贴支出结构,持续将作物秸秆还田机纳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范围,对秸秆压捆机(含压捆机、秸秆捡拾压捆机)实行省级累加补贴,即在中央财政定额补贴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原则上按2/3予以累加,每年省财政投入1亿元以上。同时,我省积极落实部分秸秆加工利用企业按比例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并从法规上解决了秸秆储存设施用地性质问题。洛阳、驻马店、漯河等一些地区也出台了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用地、用电等方面予以支持,比如对于建设秸秆收储基地的企业或农村经济合作社给予每亩土地400元补助,并将秸秆加工企业生产用电改为农业用电,支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突出重点,抓农用优先推动。印发《河南省农作物秸秆“五料化”19项新技术名录》,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引导应用。按照“先农后工、先饲后肥”的总体思路,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推进我省“四优四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之一,重点发展秸秆肥料化和饲料化利用,努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方面以秸秆还田提升耕地质量。建设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生产工程,以实施小麦、玉米、水稻秸秆直接还田为重点,科学合理推行秸秆还田新技术,扩大机械粉碎还田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另一方面走“以秸草代粮、用秸草换肉(奶)”之路,以秸秆换取高品质畜产品,发展优质草畜,促进全省畜牧业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搭建起我省农业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桥梁通道,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示范引领,抓试点项目带动。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主要依托中央财政专项补贴项目资金,遴选重点区域整县推进。从2016年起连续五年争取农业农村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6.2亿元,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县(市、区),以点带面,以试点带动全局,重点推进以秸秆机械还田为主的肥料化利用、秸秆青贮为主的饲料化利用、秸秆沼气和固化成型为主的能源化利用、兼顾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技术模式,以及推进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开展耕地地力监测试点、重要农机具购置等,使重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0%以上,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和长效机制。

  四是以禁促用,抓秸秆全面禁烧。2015年起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履行秸秆禁烧职责,把秸秆综合利用与秸秆禁烧工作一起安排、一起部署,先后建立起“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网格管理”工作机制、“蓝天卫士”监控机制,以及省、市、县、乡、村五级网格化责任体系,实行严格的经济处罚、政纪问责、奖励激励等措施,使我省夏秋季秸秆禁烧现象大幅下降。同时,通过严防严控抓禁烧,倒逼各级地方政府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资金投入,使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14年的81%上升到2019年的89%以上,形成了疏堵结合、以禁促用的工作格局。

  三、关于应用农业灌溉机械化、智能化问题

  “十二五”以来,我省牢固树立“节水增产、节水增效”理念,坚持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在全省不同类型区域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创新集成水肥耦合、测墒用水、蓄水保墒等技术模式,探索建立提高农田水肥利用率技术体系,为实现水肥高效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水肥利用率明显提高。针对全省不同区域水资源特点和农业生产方式,结合实际,选取小麦、玉米、果树、蔬菜等优势农作物,建立了一批水肥一体化高效示范区,深入推进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结合、农业节水与高效施肥结合。据调查,截止2018年底,全省节水灌溉面积2199.62万亩,其中喷灌269.84万亩,微灌65.38万亩,管道灌溉1864.4万亩,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300万亩以上。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11,远远高于全国0.55的水平,农田灌溉用水亩均减少30%以上,化肥使用量亩均减少20%-30%。

  二是探索了技术应用路径。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发展目标,立足全省粮食生产主导地位,紧紧依托农田节水示范推广,重点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上探索水肥一体化应用路径。选择适宜的种植品种,在不同灌溉施肥设备、不同水肥管理条件下,研究水肥一体化对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水肥一体化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效果,为水肥一体化在粮食作物上的推广应用和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三是创新集成了技术模式。加强产、学、研、推相结合,组织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技术力量,先后在焦作、许昌、开封、新乡等地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创新集成试验。按照“以水带肥、以肥促水、因水施肥、水肥耦合”的技术路径,研究集成了小麦、玉米滴(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实现了精量灌溉和精准施肥,促进粮食作物种植实现节水增产增效。制定颁布了河南省地方标准《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规程》,以及《小麦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生产技术规程》(送审稿)。

  四是构建了示范推广机制。近年来,通过整合农业农村部水肥一体化集成示范、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省财政水肥一体化集成示范等项目,在三门峡、许昌、开封、周口、漯河等地建立了一批水肥一体化示范区。一方面积极发挥科研教学单位技术创新作用,在示范区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与研发,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发挥指导作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户搞好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充分调动设备企业的积极性,开展水肥一体化田间设备技术研发,免费提供试验产品,做好效果观测和系统维护,基本形成了政府、科研、推广、企业共同参与的示范推广机制。

  五是加快推进技术应用。“十三五”以来,针对全省不同区域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和灌溉基础等特点,在黄淮海平原、豫西及豫西北山地丘陵区和南阳盆地三大区域,以小麦、玉米、花生、烟叶、蔬菜、果树等作物为重点,加快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逐级开展技术培训,重点培训县、乡水肥一体化技术骨干和示范区种植农户。同时,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活动,采取专家技术讲座、印发技术资料、深入田间指导等形式,宣传技术效果,普及水肥一体化知识。累计举办培训班86期,培训种植户10320人次。

  针对新研发的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技术,待技术成熟后,我们将向有关部门积极推荐,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四、关于加快农业生产组织关系变革,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问题

  一是开展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河南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小农户覆盖,提升小农户手机、互联网等应用技能,让小农户搭上信息化快车。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融合,建设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大田作物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推进设施农业智能化,构建林果业智能化生产管理模式,完善现代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智慧渔业和智慧种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水平。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推动益农信息社可持续运营,实现服务全覆盖,为小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二是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社对接。支持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拓展小农户营销渠道。实施供销、邮政服务带动小农户工程。完善农产品物流服务,支持建设面向小农户的农产品贮藏保鲜设施、田头市场、批发市场等,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运输、物流网络体系,建立产销密切衔接、长期稳定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打造一批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特色农业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让小农户分享品牌增值收益。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扶持力度,扩大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营销促销。

  三是解决好人的问题。重点是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现在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要把培育农村人力资本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解决好“谁来种地、谁来振兴”的问题。我们将研究出台培养“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的政策措施,对涉农专业人才加强培养使用,对到农村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支持帮助,引导城乡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感谢您对我厅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2020年7月20日

责任编辑:席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