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开 > 提案答复

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231066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0-12-25 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231066号提案的答复

  豫农复字〔2020〕155号

  签发人:申延平

  办理结果:B

卢锡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重视发展传统手工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河南省鲁山县柞蚕产业为例)”的提案已收悉。我厅高度重视答复办理工作,确定由厅内主办单位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负责,先后深入鲁山县、南召县等主要蚕区开展调研座谈,向省丝绸协会、省蚕业协会、省经作站等单位和组织详细了解情况,并与协办单位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河南蚕业生产及手工业发展现状

  河南是全国唯一的桑、柞并重的蚕业生产省份,也是一化性柞蚕主产区。蚕业发展历史悠久,蚕区自然资源和群众生产经验丰富,社会基础扎实。植桑(柞)、养蚕、缫丝、织绸一直是我省山区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门路。全省现有桑园面积19.8万亩,可用柞坡1000万亩、在用柞坡200万亩。年产桑蚕鲜茧1.2万吨、柞蚕鲜茧5000吨。蚕桑养殖从业人员20万人左右,人均年收入可达1.1万元。植桑养蚕是一项收益高、见效快的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现有织绸、织毯、蚕丝被制作等传统手工业及桑叶茶、桑葚酒、蛹虫草等蚕桑综合利用生产企业、合作社等120余家,年产值达16.8亿元。从而拉长了蚕桑产业链条,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有力地推动了蚕桑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了我省蚕桑传统手工业。平顶山市鲁山县、南阳市南召县均是我省柞蚕主产区,柞蚕茧年总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其中:鲁山县有柞坡资源913平方公里(137万亩),上世纪60年代,柞蚕发展达到高峰。1966至1967年,柞蚕达到最高放养量,全县养柞蚕1万余公斤,柞蚕坡利用面积近百万亩,产鲜茧4万多担,以后逐步减少。近几年,柞蚕养殖有所回升,面积发展到6万亩左右,但也仅占可养蚕柞坡的3.6%,放养柞蚕卵量900-1000公斤,2019年春秋两季柞蚕放养量937公斤,平均单产385公斤,产鲜茧353吨,产值1836万元。桑蚕产业近年也有所发展,通过示范带动,预计2020年底全县桑园面积可突破500亩。目前全县有丝绸加工企业3家(河南靖焜实业、河南伟富实业和鲁山县仙女织工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手工丝绸作坊1家(岳石头家丝绸手工作坊),家纺商户和企业200多家,部分企业产品畅销欧美、中东地区。规划建设服装纺织产业园,已入驻企业22家,总投资16.5万元。筹建鲁山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以做大做强丝绸交易市场。依托丝绸家纺产业,鲁山县有10万余人在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固定的家纺产品作坊3万多家,年加工原料茧壳350万公斤,生产柞丝绵被胎280万公斤,年加工销售各类丝绵被2000余万床,2019年实现家纺销售收入150亿元,茧丝绸加工和销售成为鲁山县外出经商人员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南召县可用蚕坡150万亩,实际利用105万亩。年柞蚕放养卵量1万斤,收鲜茧300万斤,产值1.2亿元。蚕丝被、地毯及蚕桑综合利用加工规模以上企业20多个,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

  二、我省蚕业特别是柞蚕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大

  1、国家经济的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蚕业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计划经济时期的扶持,支持政策相继取消。一是奖励激励措施取消,行业直接走向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市场。二是市场经济初期的无序竞争,造成价格波动较大,蚕茧丰收时价格低农民赚不到钱,欠收时虽价格高,收成不好农民仍然赚不到钱,这种现象影响了养蚕群众积极性。

  2、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惠农政策和市场经济的进程,促进了农村行业多元化蓬勃发展,农民收入渠道多元化,致使大部分蚕农放弃了蚕业生产,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家中留守的多为老、幼、妇,有的地方蚕业生产出现断代,年轻人不愿养,老年人养不成,用俗话说就是没人养蚕了,使蚕业生产链条的最前端缺乏活力,缺乏有思路、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成为影响养蚕生产扩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二)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明显

  1、近年来气候变化波动较大,对柞蚕生长发育不利因素突出。每年春季4月上、中旬小蚕易遭受低温、雨雪及冰雹灾害,5月中下旬大蚕常遭受干热风危害,加上大气污染导致蚕儿抵抗力下降,几乎每年都会遭遇大小不等的灾害,收成无法保证,利益损失严重,不仅影响了蚕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影响了蚕农养蚕增收的信心。

  2、林蚕矛盾依然存在。宜林则林、宜蚕则蚕,是柞树资源利用的原则。多年来柞蚕生产推广了环境友好型生态柞坡管理技术,90%柞树采用留桩放拐和桩柞留拳中高干树型养成。而受林业政策的影响,原本是养蚕的蚕坡失养成林后,再想恢复养蚕需要办理繁琐而且艰难的柞树采伐手续。以鲁山县为例:近年来,除2017年部分柞坡退林还蚕增加一定柞蚕放养量外,2018、2019年新发展的蚕坡,均因采伐手续没有审批成功而不能养蚕,影响了柞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造成蚕业生产无法恢复和壮大。

  (三)技术相对落后

  过去较长时间以来由于蚕业生产效益较差,出现蚕农植柞养蚕积极性下降,技术推广部门的科研能力相对落后,整个蚕业生产、加工、新产品开发等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比如在蚕种繁育方面,由于繁育单位缺乏资金,设备老化、制种室年久失修、人才流失等原因,河南柞蚕高级种子繁育长期依赖贵州、四川引种。有时不得已到柞蚕二化性地区引种,质量得不到保证。至今仍大量使用川种和贵州101这两个柞蚕品种。品种单一、技术水平不高、新品种推广缓慢滞后,阻碍了蚕业生产的发展步伐。

  (四)蚕丝绸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加工企业发展质量不高

  省内蚕丝绸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缺乏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做支撑,不能形成集团带动作用;本地原材料供应不足,产业链条不完善;环保投入大,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丝绸产品生产门槛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混乱。

  三、支持河南蚕业和传统手工业发展的意见

  针对政协提案的意见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为使蚕桑这一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促其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努力推进省、市、县三级政府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对蚕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给予支持。

  一是争取省、市、县三级财政逐步把发展蚕业专项经费切块列入长期预算,支持蚕业发展。

  二是争取将蚕桑产业列为适宜市县的农业结构调整和扶贫项目扶持的重点,把整合的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向蚕业生产倾斜,支持蚕业生产。

  三是鼓励支持发展桑蚕生产,对流转土地栽植桑园,发展桑蚕生产的给予一定的基础建设资金补助。

  四是鼓励支持多元化开发蚕产业。在蚕、茧、丝、绵等初级产品上,加强与国内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产品,打造产业品牌,在初级产品的基础上支持高端医学保健产品和美容护肤产品的开发,直接在产业链的高端实现突破。

  五是加强部门间合作,按职能分工统筹推进蚕丝绸产业和综合利用加工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合作,推动产业升级改造。遴选具有发展潜力的茧丝绸企业并通过项目建设等给予支持,尽快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制定蚕丝绸产品生产地方标准,实施科技创新,优化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议给予企业环保改造的专项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六是支持蚕业主产市、县将蚕产业纳入精品旅游线路,扩大蚕产业和蚕文化知名度的同时达到传承蚕桑文化、发展旅游产业的目的。

  

2020年7月21日

责任编辑:席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