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农业要闻

为筑牢安全屏障 增强生猪产业发展后劲
河南省加强预期管理和调节,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08-11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猪粮安天下。作为生猪养殖大省和外调大省的河南,常年生猪饲养量约占全国的1/10,是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生猪存栏3887万头、能繁母猪存栏402.6万头,均居全国第一位;出栏量4311万头,居全国第三位。

  当前,受生猪产能持续恢复、进口猪肉增加、肉食消费结构改变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河南省内生猪价格连续6个月持续回落,近期受国家启动猪肉储备政策拉动,活猪价格止跌回升。

  多措并举稳产保供

  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21年一季度全省生猪存栏4004万头,同比增长21.2%,居全国第一位,恢复至2017年的91.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8万头,同比增长24.7%,恢复至2017年的92.6%。一季度全省生猪出栏1570万头,同比增长42.5%,居全国第一位,猪肉产量117万吨,同比增长43.3%。目前,全省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2万家;散养户从2016年的104万户下降到2020年的36万户,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73.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

  生猪产能的恢复得益于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实施。我省先后出台了种猪引进、建设洗消中心等13条扶持政策措施,对生猪产能恢复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菜篮子”、乡村振兴及民生实事三项考核范围,国家及河南规模场建设、贷款贴息、种猪引进、贷款保险等扶持政策有效落实,极大激发了养殖场户增养补栏的积极性。

  为增强生猪产业发展后劲,我省继续实施省市县三级首席服务官制度,强化实地指导服务调度,全力推进全省152个年出栏5万头以上生猪养殖重大项目早日建成投产,积极推广“百亩地千头线”“公司+农户”等以大带小模式,大小协同发展效果明显。今年1~5月份,牧原集团生猪出栏1396.2万头,同比增长165.5%,成为全国最大生猪养殖企业;正大、新希望六合等省外龙头企业在河南竞相发展,驻马店丰源和普、商丘新航道等省内一批新兴龙头企业快速成长。

  筑牢生猪安全防线

  生猪养殖,安全不容忽视。对此,我省强化非洲猪瘟防控,建立疫情周报制度,完善疫情排查机制,对所有养殖企业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大出栏调运监管力度,强化屠宰环节和无害化处理环节风险管控。目前,全省126个县级疫控机构实验室全部统一建设标准,具备非洲猪瘟病原学检测资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所有县和以农业为主的区级实验室非洲猪瘟检测能力全覆盖。其中,牧原集团研发出“三防”猪舍(防非洲猪瘟、防臭气、防疫病),为加快恢复生猪产能构筑了坚固的生物安全防线。

  为筑牢安全屏障,我省完善了动物疫情三级监测网络建设,建立3548个动物疫情监测网点;加大入场监测,对5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进行监测全覆盖。研发推广了50余种动物疫病监测诊断方法和快速诊断技术,开展月度、季度和年度动物疫情风险评估,发布预警信息。重点指导养猪场户加强精细管理,加强疫病防控,做好节本增效,提高母猪繁殖效率,提高饲料转化率,加快转型升级。

  激发活力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激发产业活力,我省还积极探索集饲料生产、种猪繁育、规模养殖、生猪屠宰和肉食深加工于一体的肉食综合体模式,推动单纯生猪养殖向肉食综合生产转变。积极探索集约集群楼宇养殖模式,推动单层平面养殖到多层立体养殖转变。推进正阳、商水、宁陵等2000万头生猪屠宰能力项目建设,促进生猪养殖与屠宰加工能力相配套、生猪主产区与主销区相衔接,推动由“调猪”向“调肉”转变,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河南模式。

  “下一步,全省将持续加强生猪价格、产能监测预警和形势研判分析,建立生猪产品信息发布联动机制。一方面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加强预期管理和调节,避免扎推上市;另一方面引导企业理性投资,避免投资过热产能过剩。”针对当前形势,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处长张全勇介绍,将积极配合省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做好猪肉储备工作预案和猪肉应急储备相关工作,重点引导龙头企业围绕生猪养殖基地配套建设屠宰加工企业,强化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调猪”向“调肉”转变。(记者 龙新)

责任编辑: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