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开 > 提案答复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1034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1-10-27 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1034号提案的答复

豫农复字〔2021〕170号

 签发人:申延平

  办理结果:B


民盟河南省委会:

  您提出的关于“创新‘互联网+’发展模式、推动我省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大省。

  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我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特别是2018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全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中药材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中药材生产面积631万亩、产量177万吨、产值175亿元,这3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三。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做好产业规划布局。根据各地气候环境、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全省划分为伏牛山产区、大别山产区、太行山产区、怀药产区和黄淮海平原产区五大优势道地药材产区,涵盖了全省69个中药材种植大县(市、区),并为各个种植大县(市、区)推荐了适种品种。

  二、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力度。加强对野生药材资源的抚育驯化,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经营主体开展中药材良种选育。全省已鉴定道地药材新品种56个,建设、评定省级高标准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6个。

  三、提升标准化种植水平。按照绿色发展要求,进一步健全了道地药材标准框架,积极推进中药材生态化种植、标准化生产。2018年-2020年,我省累计下达财政资金10800万元,用于扶持怀药产区、伏牛山产区等核心产区开展标准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迄今,全省共建设、评定了省级良种繁育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6个。

  四、深入开展人才培训。省农业农村部门突出问题导向,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全省中药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骨干开展技术培训。省本级在2018年、2019年培训600人的基础上,2020年又培育技术骨干1000余人,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大批生力军。

  五、着力打造豫产道地药材品牌。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展会,全面开展豫产道地药材宣传推介,并积极支持全省各地开展中药材“三品一标”产品的申报。截至2020年底,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的地理标志产品36个、绿色食品57个。

  六、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在充分发挥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优势的基础上,省本级创新技术服务模式,一方面每月在中药材核心产区,最少组织一次由当地主管部门、龙头企业、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和药农广泛参与的座谈活动,以解决药材生产中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对各地提出的个性化问题,及时开展送技术到田间地头活动,解决中药材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七、总结推广优秀发展模式。省农业农村部门注重总结推广全省各地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好经验、好模式,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典型模式基础上,总结推广“7+2+1”模式:即以公司为主导,将流转的土地返租倒包给农户经营,公司统一提供种子种苗等农业投入品,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产品由公司负责回收。扣除各项成本费用后,纯利润的70%归农户、20%归公司、10%归村集体经济。

  八、大力推动业态创新。为充分发挥中药材的农产品属性、药材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全面激发中药材功能价值,省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推进中药材业态创新、融合发展。一是深入推进食药两用品种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黄精、山药、菊花、金银花等食药两用产品研发、生产,推动黄精等进厨房,上餐桌茶台,推动山药等食用便利化,运用传统中医理论,大力推进功能食品开发,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有优势,挖掘市场潜在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二是加快拓展中药材在饲料、兽药等方面的应用。以农业农村部194号公告的发布实施为契机,鼓励支持企业开发以金银花、牛至、连翘叶等中药材为原料的饲料、中兽药、渔药等,推进减抗、替抗,保障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三是积极引导中药材产业与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连翘、金银花等中药材能保护水土、净化空气和地下水,还能美化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视察时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进一步提高站位、抢抓机遇、积极谋划,深入推进中药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与生态链和创新链的高位对接,进一步提高全省中药材质量效益和产业链竞争力,夯实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物质基础,积极推进中药材强省建设,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6月23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中药材生产技术推广中心 0371-65918582

  联 系 人:张 钧

  邮政编码:450002

  

责任编辑: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