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张红宇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理解把握中央的决策部署意义重大。
准确理解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点任务要有所作为。借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办法,在两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方面,持续推进脱贫地区的农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有更高的目标,更强有力的措施,通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振兴乡村产业等手段,确保脱贫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超国内GDP增速、超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超农民收入整体增速,不断提升脱贫地区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出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我们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要抓好巩固拓展、转型转变的关键点,向共同富裕目标继续攀登。
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调整工作思路。绝对贫困具有阶段性、特殊性和区域性特征,工作重点是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而相对贫困则表现为长期性、普遍性和全面性特征,工作重点是解决脱贫以后的长期发展问题。必须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致力于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产业、就业两个管长远的根本性问题是重要抓手。
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路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最根本的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前提、是基础,只有持续推进产业发展,脱贫地区的群众才有更充分的就业机会与收入保障。多元化地培育产业、发展产业,既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选择。无论是脱贫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要抓四个重点:一是抓粮食产业。在新形势下,抓粮食安全不仅是粮食主产区的责任,也是包括脱贫地区在内的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责任。脱贫地区也有粮食大县,要抓面积落实、产量增加;其他区域要抓供求平衡,自给率不断增长。同时,发挥比较优势,抓其他特色资源性农产品生产。二是抓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少贫困地区依靠天赋资源优势,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优势,辅之外来技术、资本等,发展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特色产业,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富民、富县、富区域,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了脱贫地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满足了广大城乡居民对多元农产品的需求。三是抓新产业新业态。农业观光旅游作为典型的农业新产业,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长期的推动作用;“互联网+”作为典型的新业态,在脱贫地区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的成长性。要充分挖掘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具有的绿色、生态、文化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通过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把好处留在乡村,留给农民。四是融合发展。相较于东北等粮食主产区,脱贫地区天赋资源不足;相较于城市郊区,脱贫地区发展机会不足。但大部分脱贫地区的不同类型资源构成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决定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传承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独特性甚至唯一性,又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多元化选择空间,应致力于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从横向看,山水田林湖草沙七篇文章一起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因地制宜,丰富农业产业内涵。从纵向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拓展农业产业边界,让脱贫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产业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长期效益。
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充分就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需要实现脱贫人口稳定就业。2021年全国农民工外出数量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脱贫地区劳动力外出数量达到了3145万人,超过了预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实现脱贫地区劳动力充分就业作为重大任务来抓,聚焦三个方面,努力实现脱贫地区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一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引领乡村建设。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将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规划。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加快传统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完善基础设施长效管护运营机制。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精准性。在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就业环境的同时,挖掘乡村建设项目用工潜力,设置公益性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容量,为实现充分就业、提升农民务工收入创造新机遇。二是在农业内部挖掘就业潜力。创造现代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保障农业产业安全、农民就业增收的关系,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取得突破。三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充分就业。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在脱贫地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完善西部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政策,缩小脱贫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整体差距。通过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为脱贫地区发展提供外部驱动力。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壮大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支柱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脱贫人口到城镇就业、落户、生活,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为脱贫地区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力度。鼓励支持脱贫人口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方式实现充分就业,降低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率。要组织、提升、推动脱贫农民实现自我发展、内生发展,激发他们依靠双手勤劳致富的观念和行动。延续、调整、优化相关政策,促使脱贫地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共享发展成果。
此外,强化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还要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让他们有充分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支持
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既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对待,也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强化政策支持。要从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汲取宝贵经验,合理应用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去。继续保持和发挥我们的独特政治和社会优势,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提高认识。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和进一步升华,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要深刻认识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全党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去。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渡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护他们的权益,激发他们的潜能;持续提升脱贫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就业技能,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增强参与现代市场活动的能力;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强化发展的内生动力,确保脱贫之后的发展之路稳定长久。
强化领导。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依靠两大法宝。一是党的领导。这是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真谛,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为中国的减贫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指明了方向。二是举国体制。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层层压实责任。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帮扶工作扎实,脱贫成果真实有效,全社会广泛参与,主动作为,形成强大合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仍要坚持这两点核心要素,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突出其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地方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部门的工作界面和任务分工,做到一盘棋部署、一体化推进。
完善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纳入乡村振兴框架下统筹实施,构建政府、社会、市场有效协同的新格局,形成适应新阶段、新形势的长效机制。在全面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基础上,层层压实责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各级党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和乡村振兴部门要坚定不移用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把资源力量、政策举措、工作重心切实转到乡村振兴上来,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稳定环境。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客观基础。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不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区域间的相对平衡。要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下,充分借助国家改革发展的红利,做好这篇大文章。坚持对外开放,继续深入开展对外交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做好国际减贫事业倡导者、推动者、贡献者,为建设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深化改革。脱贫地区的农村改革工作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要优先处理好脱贫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在做好农村承包地延包工作的基础上,顺应城乡要素互动加强的趋势,引导他们以多种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要素进城、城市资本要素下乡有机统一。发展壮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解决好“谁来种地”“地怎样种好”的问题,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优化配置集体经营性和资源性资产,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在防止返贫的同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责任编辑: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