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开 > 提案答复

对省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310573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3-09-21 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对省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310573号提案的答复

  豫农复字〔2023〕142号 

民建河南省委会: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省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针对您提出的农业生产发展困境、同质化严重、产业振兴人力资源短缺以及基础建设不完善等问题,经过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稳住粮食安全,推进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战略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出台《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2022年,全省粮食产量1357.87亿斤,居全国第2位,连续6年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一是坚持藏粮于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7844.52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1034万亩。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分类分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36万亩,总面积居全国第二位,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平均每亩年增产150斤左右,在中原农谷、周口农高区开工建设2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二是坚持藏粮于技。大力推进种业振兴,启动建设“中原农谷”,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批复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全面建成并入驻“中原农谷”,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基本建成,农业良种联合攻关和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启动,秋乐种业成功在北交所上市,种业集团建设加快推进,获批建设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0个、总数达到16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新建4个、总数达到17个。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加快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三是大力发展粮食加工。全省面粉加工能力5846万吨,面粉、挂面、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第1,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省级以上面制品产业化龙头企业295家,占全省总数的25%,其中国家级31家。中粮、五得利、益海嘉里、华龙、今麦郎等一批大型面制品加工企业在河南布局,形成了以白象、想念等为代表的面及面制品产业集群,以三全、思念等为代表的冷链食品产业集群。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落实耕地用途优先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255万亩、改造提升280万亩,建设4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开展主要粮食作物整建制单产提升行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发展粮食产业。

  二、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产业选择的系统规划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产业振兴,成立由省长牵头的乡村产业振兴专班,各市县也比照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实施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出台《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对粮食产业、现代畜牧业、特色农业、绿色食品业、乡村仓储冷链物流业、乡村旅游业、社会化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进行专章安排部署。二是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优质花木、优质茶叶、优质食用菌、优质中药材、优质水产品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业,推动酒业、奶业、中药材业振兴。2022年,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6112.8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8%,其中,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628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近1/5,居全国第1;优质花生种植面积1939万亩,占全国的1/4,居全国第1。三是培育绿色食品集群。实施绿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动计划,以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预制菜等为主攻方向,实施冷链食品、休闲食品、数字赋能、品牌设计等升级行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109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4%,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7.5%,利润总额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23.7%,是全省两个万亿产业之一。抓住“预制菜”发展的风口,打造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其中酸辣粉产业占居全国80%以上市场份额。四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依托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和沿黄等文旅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休闲旅游示范县,推介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2022年,我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6万个,接待人数达1.2亿人次,休闲农业全年营业收入实现135亿元,从业人数达68万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9个,休闲农业重点县4个,农业农村部推荐发布了河南6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直播带货”等模式,促进农产品顺畅出村。2022年,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合计1516.3亿元,同比增长7.7%;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合计985亿元,同比增长8.1%;全省在线活跃店铺数量达58.9万家;打造209个淘宝村和144个淘宝镇,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位居中西部第一。五是加强产业帮扶。2022年,全省投入脱贫县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183.4亿元、比上年增加34.4%,脱贫地区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782万亩、占全省48%,培育26个养牛大县、30个生猪调出大县,发展了南阳艾草、卢氏香菇、临颍辣椒、杞县大蒜等一大批“豫”味特色产业。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加强资金、土地、科技等要素投入,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三、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

  近年来,我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目标,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一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以省长为组长的乡村建设行动专项小组以及由副省级领导任组长的13个专项行动专班,统筹实施“184”行动。二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全省4.46万个行政村均全部完成村庄分类,1.74万个有条件、有需要的村庄完成了“多规合一”的实用性规划编制工作。三是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乡村清洁能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数字乡村、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8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3.3万公里,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农村集中供水率94%、自来水普及率92%。实现行政村寄递物流服务通达率100%,实现全省乡镇以上和农村热点区域5G网络和千兆光网全覆盖。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9%。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所有行政村、97%的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6%。四是统筹推动教育、公共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4项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省招聘特岗教师1.68万名,农村学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组建179个医共体,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全面达标,行政村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县域城镇和农村居民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

  下一步,我省将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持续提高村庄规划布局合理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

  四、关于构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近年来,我省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以市场、服务、股份等为纽带进行联结,引导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深入实施龙头企业规模倍增计划、区域拓展计划、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2022年,全省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69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2家,数量居全国第2。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发展到26.2万家、19.8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2.5万家,服务覆盖1599万农户。三是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4.9万个,有集体经营收益村比例78.5%,其中经营收益5万元以上村占43%,集体成员累计分红33.8亿元。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市场主体联农带农能力,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五、关于构筑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着力构建多元投入渠道。一是加强财政投入。2022年,全省农林水财政支出123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加65亿元左右。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绿色食品业产业基金、总规模30亿元的“中原农谷”建设基金和总规模30亿元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均为10亿元,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实施。二是创新金融投入。指导各地利用好专项债发行政策,争取全省有更多的专项债资金用于乡村振兴。持续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打造“主体直报需求、农担公司担保、银行信贷支持”的信贷直通车体系,助力解决农民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入开展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常态化服务,先后开展农业信贷直通车春耕备耕、三夏稳粮助农百日攻坚、乡村行等专项活动,印制6万余份宣传彩页、11万份挂图,分发至全省农村张贴发放。全省共受理3761个农民合作社预约32.9亿元,已授信1196笔5.4亿元,惠及4.5万农户,平均贷款利率5.04%。实现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省域全覆盖,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近1200亿元。2022年底农担公司累计实现担保规模649.2亿元,在保214.9亿元,均居全国农担体系前列。三是引导社会投入。对符合政策投向的城市工商资本下乡项目,优先申报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支持。对前期已进行大量资金投入的优质项目,在用地指标上给予支持和保障,协调解决土地流转相关问题,落实既有税收优惠等政策。创新担保机制,通过融资增信试点、政策性金融支持等方式,支持城市工商资本下乡重点项目融资,加强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公共设施配套,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网,为项目建设、投产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完善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围绕“金融服务、信用评价、产业支撑、风险防控”四大体系,构建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有效打通河南政银合作各环节堵点。

  六、关于健全科技服务和农民培训机制

  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培训工作,重构重塑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行县域农技服务首席专家负责制、农技指导员包村联户制,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农业经理人)能力提升、种养加销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四类并进”培养行动,受到广大农民朋友欢迎。一是扎实推进种业振兴。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的若干意见》,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六大行动,成立神农种业实验室,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中原研究中心,组建河南种业集团,加快培育高产优质绿色高效农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二是开展科技攻关。围绕核心种源、农机装备、中药材等16项核心技术组织攻关,开展小麦、花生、果蔬等16类高效种养业全产业链技术协同攻关。启动“中原农谷”建设,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建设。三是推进农业领域“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大力开展各类农民技能培训,构建农业技能评价体系,深入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2022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122.4万人次,其中,种植、养殖等第一产业技能培训43.2万人次,新增持证人员52.1万人。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等“四类并行”培训,“十三五”以来培育高素质农民160万人,2022年培育24.325万人。四是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优化县域农技推广资源配置,支持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及推广机构加强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指导管理和统筹安排,加强区域农技站规范化管理,拓展服务领域,激发服务活力。引导农业科研院校发挥人才、成果、平台等优势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支持农业科技服务公司、专业服务组织、科技服务能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社会化服务力量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

  下一步,我省将深化拓展科教兴农工作机制,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一批以绿色投入品、节本增效技术、生态循环模式和绿色标准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重大综合技术模式。持续完善“一体多元、优势互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感谢您对我省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

  2023年6月20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0371-65918992

  联 系 人:马钰朝

  邮政编码:450002

  抄 送:省政协提案委办公室(1份)、省政府督查室(1份)。

责任编辑: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