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濮阳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路径,全面推行“订单式”培育模式,围绕“培育前精准谋划、培育中提质增效、培育后跟踪服务”,构建起全链条、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破解乡村人才瓶颈提供了“濮阳方案”。
全面破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长期以来,传统农民培训因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资源投入效益不高等问题,被戏称为"老师讲什么,学员听什么"的"大水漫灌"。"乡村振兴,人才是'牛鼻子'。必须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让培训真正'解渴'。"2024年起,濮阳率先探索"订单式"培育模式,构建"培育前精准谋划、培育中提质增效、培育后跟踪服务"全链条体系。该模式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求为核心,通过"三位一体"需求调研(产业需求、主体需求、学员需求),精准设计课程,实现从"我有什么"到"你需要什么"的根本转变。
理念转型:从“供给主导”到“需求为先”
濮阳的改革始于深刻的理念转变。传统培训的"供给导向",缺乏与产业需求和农民意愿的有效衔接,导致资源浪费,而"订单式"模式将学员和产业需求置于首位,提出“学员需要什么,老师就教什么”,真正将话语权交还给农民。
为确保"订单"内容真实准确,濮阳建立了覆盖产业、主体、农民——“三位一体”的需求调研机制。产业层面,紧扣全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设定红薯、蔬菜、食用菌、无人机应用等专题班,确保人才培育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主体层面,深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收集其在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痛点,形成"岗位需求清单"。农民层面,通过乡镇座谈、实地走访,广泛征集参训意愿和个性化需求,尊重农民个体意愿,激发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内生动力。
在精准锁定培育对象和规范化资金保障的支撑下,濮阳将资源投向关键群体。2024年重点锁定40-50岁产业中坚力量,2025年则显著增加无人机、电商等青年班次,兼顾经验与活力,增强乡村振兴后备力量。
系统重构:贯通“训前-训中-训后”
培育实施阶段,濮阳着力优化培育过程管理,彻底摒弃"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式,突出多元教学、内涵拓展和品牌建设,打造“六位一体”(课堂教学+实操作业+观摩交流+学员互动+模拟教学+孵化指导)的集成培育模式。
一方面,通过小班化教学、案例式教学、封闭式培训等多元形式,打造立体化学习生态。针对学员背景差异,将大班细分为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等小班;邀请"土专家"现身说法;组织学员赴华中农大等高校封闭学习,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拓展培育内涵,突出综合素养提升。2024年,濮阳市农广校与山东寿光农业农村局合作,组织学员实地学习设施农业、智慧管理、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经验,显著拓宽学员视野。此外,濮阳还注重培育品牌建设,设计专属标识,增强项目认同感和影响力,推动高素质农民成为地方农业的“代言人”。
服务延伸:从“结业落幕”到“长效陪伴”
培训结束不代表服务终止。濮阳建立为期一年的跟踪服务机制,通过专家巡回指导、线上答疑、政策信息推送等方式,为学员提供持续支持。同时,积极搭建展示平台,组织学员参加创业创新大赛,并与《濮阳日报》《河南经济报》等媒体合作,宣传优秀学员事迹,提升农民职业荣誉感。值得关注的是,濮阳将结业学员纳入“土专家”人才库,推动其从“被培育者”转变为“培育者”,发挥“培育一人、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夯实乡村本土人才基础。
三级跃升:人才成长、产业振兴、乡村活化
“订单式”培育实施以来,成效已在多个维度显现:个人层面,学员实现从“凭经验”到“懂技术”、从“会种地”到“善经营”的转变,生产效率和经营能力明显提升;产业层面,“头雁”效应凸显,一批学员应用所学创新经营模式,带动红薯、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户增收;乡村层面,为基层注入新型人才,优化乡村人才结构,培育一支"思想新、技能强、善经营"的"永久牌"人才队伍,成为粮食安全守护者、新业态先行者、乡村治理主力军。
未来布局:数字赋能与政策护航并进
濮阳市表示,将继续深化“订单式”培育模式,推动三方面创新:一是强化产教融合,探索与高校、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发课程,增强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二是引入AI、VR等技术,建设智慧培育平台,提升培训的精准性与实效性;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健全职业农民社保、职称评定与激励机制,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结语: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濮阳"订单式"培育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培训供需错配、资源低效等问题,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正如学员代表田怀明所言:"现在,我们不仅是农民,更是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在这片沃土上,一幅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