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美,美在生态宜居,美在乡风文明,更美在产业兴旺、百姓安乐。2025年,襄城县以双庙乡湾张村、颍阳镇槐树王村为试点,精心打造35个县级和美乡村建设试点村,通过“以点带面、分类推进”的思路,将“和美”二字融入乡村肌理,既留住了乡愁记忆,又激活了发展动能,一幅环境美、人心齐、产业兴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精雕细琢:让乡愁与时代同频共振
和美乡村建设,绝非“推倒重来”的颠覆性改造,而是“精雕细琢”的传承与创新。襄城县坚持“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以“绣花功夫”守护乡村本真,让老村庄焕发新活力。
颍阳镇槐树王村深谙“乡土元素是最美底色” 的道理,按照“三清三拆”工作法,将古树、老宅等承载村民记忆的符号精心保留,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让老建筑适配现代生活。古老村落既守住了“根”与“魂”,又多了几分清爽与灵动。
双庙乡湾张村则将“变废为宝”演绎得淋漓尽致。废弃的蓝砖被垒成古朴的围墙,闲置的鸡舍经过改造,成了年轻人青睐的咖啡屋。昔日的“闲置资源”蜕变为“网红打卡点”,从古树老宅的守护到废弃资源的重生,襄城的乡村在“新旧融合”中找到了平衡点。
群策群力:让群众成为建设“主角”
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创新机制、凝聚民心,襄城成功实现了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大家想、一起干”的转变。
库庄镇金刘社区的“每周义务劳动+大锅饭”模式,让村民义务劳动成了“邻里聚会”。每周固定一天,村民们自带工具清理道路、修整花坛,干完活就围坐在一起吃烩菜、拉家常。70岁的刘大奎总说:“大家一起干活有劲头,一起吃饭有滋味,村里的事哪还分你我?”30 人的“巾帼志愿队”更是主动扛起责任,红马甲的身影穿梭在房前屋后,成了社区最亮眼的风景。
紫云镇马涧沟村的首场集体劳动中,村民们的热情同样令人动容。修剪树枝的、清理杂物的、垒砌红石墙的,老人拾捡杂草,年轻人抢干重活,连孩子们都来帮忙递工具。劳动结束后,老教师书写的“光荣榜”一贴出,领到牛奶、雨伞等奖品的村民们笑容格外灿烂。“自己的村子自己建,干就完了!”村民王明志朴素的话语里,是主人翁意识的觉醒。
产村融合:让生态美牵手百姓富
和美乡村的“可持续”,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襄城县坚持“生态打底、产业铺路”,让“绿水青山”既带来“视觉享受”,更带来“经济实惠”。
颍桥回族镇东街村的产业振兴更具“烟火气”。村里盘活3亩闲置集体土地,争取少数民族方向扶持资金建设标准化厂房,租赁给襄城县恒美发制品有限公司。厂房建成后,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还能吸纳6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工资预计4000—5000元。
而在东街村的房前屋后,小菜园里茄子、玉米生机勃勃。村民张义堂说:“以前门口杂草比人高,现在种上油菜籽、芝麻,榨成油自家炒菜吃,一年到头都够了,既美了环境又省了钱。”小小的庭院经济,也是产业振兴的生动注脚。
机制护航:让和美底色持续鲜亮
和美乡村建设的“成色”,离不开长效机制的保障。襄城县通过统筹协调、精准指导、广泛宣传,为工作推进注入持久动力。
襄城县制定《2025年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总结“财力有限,民力无限”的试点经验,明确“2—3年连点成线、串珠成链”的目标,计划在每个乡镇打造2—3条示范带。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县级领导分包制度,形成“县级统筹、部门联动、乡镇(街道)抓落实”的闭环机制,每月调度进度、现场解决问题,确保建设不跑偏、不落空
宣传引导同样“给力”。通过“今日襄城”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平台宣传90多条,挖掘湾张村的创新、金刘社区的温情、东街村的实干……一个个鲜活案例让“和美乡村”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氛围日益浓厚。
从湾张村的露营基地到金刘社区的大锅饭,从东街村的新工厂到马涧沟村的红石墙,襄城县的和美乡村建设,既有“颜值”的提升,更有“内涵”的丰盈。这里的乡村,留住了乡愁,凝聚了人心,更点亮了希望。未来,随着35个试点村的示范引领,更多襄城乡村将在 “和美”之路上稳步前行,让乡村振兴的幸福乐章越奏越响。
责任编辑: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