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专题 > 农业产业扶贫

点“污”成绿 链动循环 ——南阳市“内乡模式”引领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施的生动实践

时间:2025-08-28 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计划财务处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环节。十四五以来,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高瞻远瞩,部署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破解畜禽粪污治理难题、推动农牧循环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南阳市抢抓机遇,在省农业农村厅支持和指导下,2022年至2023年组织指导卧龙区、新野县、方城县、镇平县、桐柏县、南召县6个县成功申报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这一重大举措,有效破解了南阳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难题,为农牧融合、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高位推动,凝聚项目推进向心力

  项目落地伊始,南阳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对全市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站位全局,高位推动。站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高度抓落实,把项目实施作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坚决守住生态红线。立足南阳畜牧大市资源禀赋,系统谋划、深挖潜能、创新驱动、激发动能,破解畜禽粪污治理瓶颈,以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构建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市农业农村局及6个项目县务必以有力措施、务实作风确保项目成效。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专班,主要领导挂帅,业务科室负责落实,定期调度研究部署,实地展开帮扶指导、持续推动统筹协调,凝聚广泛的思想共识和工作合力,为项目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二、立足“南阳特色”,打通农牧循环关键点

  近年来,南阳市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持续提升,但同时也存在小散养殖户粪污收集难、处理难、利用难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南阳市积极探索,选取内乡县培育出了“政府主导、分散收集、集中收储、种养循环”的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内乡模式”,该模式被写入2023年省委1号文件,并多次得到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和推广。为大力推广“内乡模式”,南阳市将项目实施与“内乡模式”推广工作高度融合,围绕粪污集中收储利用、养殖场户设施提升改造、建立健全粪污转运模式,推动畜禽粪污收集、处置、转运、利用全过程闭环管理,全力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一)集中化收储,构建粪污处理枢纽网络。针对规模化养殖场周边粪污消纳土地有限、中小户粪污分散收集难的问题,支持建设粪污收储中心,收集周边养殖场户粪污,发酵处理为有机粪肥,就近衔接种植大户,实现还田利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指导支持项目县拿出资金用于粪污收储中心建设,结合养殖情况,分类施策。以生猪养殖为主的区域,收储中心使用玻璃钢发酵罐收集处理,以牛养鸡养殖为主的区域收储中心使用堆粪发酵棚收集处理。其中,方城县利用项目资金,依托方城县众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00亩菊花种植基地建设收储中心,收集周边5公里以内6个行政村规模以下养殖场户养殖粪污,实现化肥减量,培肥地力,改善菊花品质,助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增效。

  (二)标准化改造,补齐养殖场户治理短板。聚焦养殖户在粪污处理利用上的薄弱环节,指导项目县拿出一定项目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小散户进行粪污处理设施标准化提升改造。统一建设标准,按照养殖体量,推广建设粪污贮存池、防雨棚、堆粪棚等低成本、易维护的配套设施,发挥资金撬动作用,激发小散养殖户改造积极性、提升其粪污处理能力,有效解决了小散养殖户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弱的问题,补齐了粪污治理链条的短板。

  (三)全量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关键通道。破解粪肥“最后一公里”应用难题,是打通闭环的关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设备补贴+运营模式建立”,推动养殖场户与种植大户有效链接,建立起来粪污全量收集转运体系。一方面设备补贴,对购置吸污车、撒粪车、堆粪机等粪污处理利用设施装备给与购机补贴,降低投资成本,激发养殖户、种植户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探索运营模式,发动基层畜牧专干、村级管理员等力量,整合吸污资源,积极对接养殖场户与种植基地、有机肥厂,收集粪污、转运利用,打通种养堵点,构建循环利用网,推动粪污全量资源化利用。

  (四)多元化融合,拓展循环经济增值路径。在项目实施基础上,南阳市紧紧把握“种养循环”的“破解之道”,因地制宜、巩固拓展、深化提升,探索多元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绿色循环农业发展。一是“数智+种养循环”。依托牧原等规模养殖场,按照“投、融、建、运、管”的思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种养循环示范区。种养循环区包含农田灌溉系统、高效水肥一体化系统、智慧农业系统,实现畜牧业粪污高效利用,种植业现代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目前方城赵河镇、清河镇建设的种养循环区,通过农牧融合、种养循环,周边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可达到98%以上,丘陵坡地产量可提升30%以上,高产平地产量再提升10%。二是“产业+种养循环”。新野县依托兴达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300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投资135.3万元在歪子镇建设畜禽粪污收储利用中心,建设储粪棚1000平方米,收集利用周边5个行政村养殖场户畜禽粪污,将畜禽养殖的废弃物变为农业生产的肥料,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红薯产业发展之路。三是“旅游+种养循环”。方城县鸿旺牧业打造了“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采用现代化养殖技术,实现粪肥还田利用,发展温室种植,延长产业链条,开发鸿旺食品和有机果蔬加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三、强化全程监管,护航政策红利高效释放。

  面对全市整县推进项目涉及地区多、资金体量大的实际情况,南阳市农业农村局健全机制、强化管理、压实责任,将项目监管贯穿于规划、实施、运行全过程。

  (一)健全机制,压实责任强管理。建立“市局统筹指导、县区主体实施、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市农业农村局组织项目县严格按照整县推进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实施细则,明确各级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压实县(市、区)项目实施主体责任和农业农村部门主管责任。要求各项目县充分开展调研论证,根据要求精准识别养殖场户、种植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一场一策、量身定制,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为项目高效实施提供根本遵循。

  (二)紧盯任务,动态督导促进度。一是强化工作调度。定期调度,市农业农村局定期组织各项目县上传数据信息、报送进度数据、问题及下步计划,汇总分析,点出亮点、点名问题,推动项目稳步实施。二是强化现场督导。市农业农村局不定期深入项目县进行实地督导帮扶。重点检查建设内容是否合规、建设质量是否达标、建设进度是否滞后。对新野、桐柏等重点县,实行蹲点指导,及时协调解决规划调整、设施运营等遇到的难题。三是加大攻坚力度。对进度严重滞后的项目县,发函提醒,要求限期整改,确保项目按时间节点高效推进。

  (三)创新模式,示范引领促提升。打造典型示范样板。选取基础条件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点,通过现场观摩、案例推广等方式,充分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3月份,在方城县召开现场会,实地参观了清河镇种养循环区、闫岗社区收储中心、赵河镇粪污收储中心,示范带动各县市区“内乡模式”推广及项目实施工作。现场会上市领导要求各县市区积极谋划,将内乡模式推广工作与“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深度融合,加快收储中心布局建设,推动工作落实落细。加强技术指导服务,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重点解决中小养殖场户在粪污收集、处理工艺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提升整体运行管理水平。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引导粪污处理与绿色种植、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等产业有机结合,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养殖-处理-利用”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六个项目县的扎实推进下,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已成为驱动南阳农业绿色转型、探索农牧循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集中收储网络逐步健全,治理短板有效补强,种养结合日益紧密,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实现了环境改善、资源增值、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今后南阳市将继续站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高度,持续推进项目实施,完成既定绩效目标,聚焦“两高四着力”,为推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贡献南阳力量。

责任编辑: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