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源立足于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减排“减量化农业”,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生物绿色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措施,全面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促进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大力推进工程、农艺、管理、治污、开源等一系列节水改革与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实现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动态监测、分析评价、趋势预测和定期公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大山陵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行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改进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品种,在西部山区积极发展雨养农业,建设农田集雨设施,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推进种养结合。2019年底,济源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9以上。
二、开发保护利用耕地,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在西南浅山区通过植树造林、绿化山岗、重视灌草、恢复植被,整治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在东南黄土丘陵地区,通过缓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并配套建设田间道路、截排水工程和小型蓄水工程,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综合措施,积极防治水土流失,加强土地开发与耕地保护,补充耕地、提高土地涵养水源能力、减缓水土流失。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和“占优补优”。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土壤肥力保护提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定向培肥、秸秆还田等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截至2019年,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9万余亩,占到耕地面积的76%,全市耕地质量等级达到3.96。
三、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推动化肥施用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6%以上,化肥氮、磷、钾利用率分别提高到43%、28%、45%,济源亩均化肥使用量下降35%以上。推进新型肥料产品研发与推广,推广适用施肥设备和高效施肥技术,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模式,鼓励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引导农户积造施用农家肥。东部平原区减量增效以玉米、蔬菜为主,蔬菜主推减量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山区丘陵减量增效以果树、烟草、蔬菜制种为主,主推有机肥替代、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推广现代植保机械,大力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重点推行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地面高效施药机械与飞机航化作业相结合措施,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到2019年底,全市农作物生产亩用药折百量0.2公斤/亩,实现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四、加快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以秸秆粉碎还田肥料化利用为主,饲料化、基料化利用为辅的原则,推行小麦、玉米秸秆全量化利用,在粮食主产区和蔬菜主产区,推进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蔬菜生产废弃物沤制还田,深耕还田、园地覆盖技术,实现肥料化利用,积极创新农作制度。在畜牧养殖密集区,探索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推广小麦、玉米秸秆青贮关键技术,降低牲畜养殖成本。建立和完善秸秆收集利用体系,建设收贮运体系。到2019年,济源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加强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推广“三改两分一利用”技术模式,加强养殖环节的清洁生产,在规模化养殖集中区,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工艺,推广农牧结合和工业处理等模式,促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地膜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相互衔接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全面禁止使用超薄地膜,大力推广使用0.01mm及以上厚度地膜和一膜多用、适时揭膜、机械拾膜技术,加快可降解地膜的应用推广。不断健全以回收、中转站、再造厂为主体的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体系,完善废旧地膜及农药包装物收集工作,探索实施废弃农药包装物押金制度,建立镇、村两级回收网络,委托第三方公司对回收废弃物统一转运和集中处置。截至2019年,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5%以上。
责任编辑:席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