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
今天,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在开封市祥符区西姜寨村成功举行。走进这一“中国最美村镇”,仿佛走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画卷之中,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西姜寨作为开封市乡村振兴“1+6”示范带最早启动的试点之一,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双轮驱动,先后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中国最美村镇治理有效奖”“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如今,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发展欣欣向荣,农民群众团结勤奋,到处充满生机活力。
清风阵阵拂大地,葵花朵朵向太阳。开封市乡村振兴“1+6”示范带上花香果硕,生机勃勃,一派崭新气象。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新时代农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乡村振兴‘1+6’示范带要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规划引领示范、产业融合示范、环境整治示范、文脉传承示范、乡村治理示范、改革创新示范,打造乡村振兴的‘开封模式’,努力为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探索经验,在全国彰显开封特色。”开封市委书记侯红说。
先行先试 探索乡村振兴“开封模式”
开封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小麦、玉米、花生、瓜菜等的重要产区,也是国家淡水鱼生产基地、国家和河南重要的农畜产品基地,市属杞县、通许县、尉氏县、祥符区均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生猪调出大县,开封菊花、开封西瓜、祥符区花生、杞县大蒜、通许小麦、尉氏桃均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驰名全国。
2018年年初,开封市先行先试,开启了乡村振兴“1+6”示范带建设,努力探索乡村振兴开封的特色路径。
“1+6”示范带位于开港经济带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和郑汴港协同发展核心区,包含朱仙镇镇区和西姜寨村等15个村庄,占地56.69平方公里,覆盖人口3.68万人。
本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主会场所在地祥符区西姜寨村,是“1+6”示范带推进“三产融合”“三链同构”先行区,已建成国家高油酸花生基地并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爱思嘉鱼菜共生产业园、乐田共享农场和精品民宿区等重点项目,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带动群众参与。
农业嘉年华是示范带内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项目,“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将开启“首届中国·河南农业嘉年华展”。展区项目规划建设丰收节主会场、嘉年华六个主题场馆区、创意农耕体验区、浪漫花田风情区、智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集聚区五大功能分区。
“今年的丰收节,我们不仅要引导带动农民群众共享丰收喜悦,更将通过开封市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展示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并激发社会和市场的积极性、创造性,转化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凝聚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西姜寨乡负责人表示。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开封围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改革”等重点任务,守正创新、奋勇争先,两年来持续推进“五大振兴”,突出农文旅融合,大胆探索实践,乡村振兴“1+6”示范带已成为全市“三农”优先发展引领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产业扶贫基地,打开了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大胆实践 走出村庄发展“开封路径”
坚持试点先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切实扛牢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开封市在大胆实践过程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的“开封模式”正在加速形成。
开封市委、市政府构建“一十百千”乡村振兴工作布局,相继出台多项文件和规划,厘清了思路、明确了路径,围绕“五大振兴”,突出农文旅融合,持续推进“规划引领、产业融合、环境整治、文脉传承、乡村治理、改革创新”六个方面的示范探索与实践。
坚持规划先行,推动“村庄整体发展规划、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
坚持“三产融合”“三链同构”,已建成国家高油酸花生基地并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爱思嘉鱼菜共生产业园、乐田共享农场和农业嘉年华、建业大食堂等重点项目,构建起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吃住玩乐”全业态;
坚持“三方参与”,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协同,通过建设精品民宿、美好住家户、美丽庭院改造以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带动群众参与;
注重探索农村户厕改造新模式、开展垃圾试点分类,结合乡村振兴项目融资和“百千工程”对乡村生态空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乡村治理进行系统性重塑,构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同体”;
改革破解“三大难题”,解决“谁来干”“地咋改”“钱哪来”三大首要难题。通过开展“六乡行动”、“青创双创基地”、引入新村民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培育“领头雁”“老黄牛”和“千里马”,解决谁来振兴的问题。激活三块地,把闲置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争取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解决地咋改的问题。通过“政府支持、项目融资、工商资本下乡”,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
乡村治理推动党建、村建和家建“三建合一”,通过“四议两公开”“一中心四平台”和“四面红旗”创建,先行启动的试点朱仙镇、西姜寨乡、余店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乡镇”“中国生态魅力之乡”“中国最美村镇治理有效奖”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在“1+6”示范带的示范带动下,开封全市乡村振兴工作逐步走出了一条建设美丽乡村与保护生态环境同频共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同步提升的特色村庄发展之路。
成效凸显 “开封经验”砥砺前行
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开封市乡村振兴“1+6”示范带建设在持之以恒的实践中成效凸显,乡村振兴的“开封经验”结下累累硕果:
示范带内已建设精品民宿和美好住家户80余户,“五美庭院”1500多户;乡村振兴“1+6”示范带建设荣获2019年度全国“三农”创新榜大奖,高标准农田建设获得省政府激励表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经验获“全国农村人居环境”公众号推广。
然而,开封市委、市政府并未满足于此,探索不止步,实践不停歇,持续推进乡村振兴“1+6”示范带建设新提升,让“开封经验”内容更丰富,更经得起考验与检验。
他们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位置,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改善农民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新提升,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幸福美丽乡村:
建立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各县区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村庄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累计完成卫生厕所改造52万余户,创新开发了人居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对户厕改造进行信息化管理,一户一档;运用市“一中心四平台”指挥中心对村容村貌、户容户貌进行精准抽检评估、指导监督整改,实现了“一条线”指挥到底、“一张图片”评估成效、“一个专班”监管指导、“一篇报告”分析决策、“一个数据库”记录资料的“五个一”目标;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以上,化肥使用增幅连续四年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25%,农村生态环境更加优化。
他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产业扶贫取得新成效:
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全市打造10个以上以小麦、花生、大蒜、蜜瓜、菊花、红薯、食用菌、生猪、牛、羊、鸡、鸭等为主导的全产业链,100个扶贫产业园和1000个扶贫产业基地,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升带贫能力;依托3个省级、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累计带动贫困户7800户;发展优质小麦、大蒜、花生、果蔬、草畜等生产基地60万亩,积极推广“两瓜一菜”种植模式,发展带贫设施农业2.44万亩,大棚9000余座,带动贫困户7000户;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截至目前已培育63个带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13000户;探索“价格保险+产业扶贫”新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蒜价格保险试点,共承保大蒜价格保险6.58万亩,覆盖贫困户20000余户;挑选400余名技术人员组建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队,共开展科技扶贫12万人次,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20多项,1145个益农信息社站点助推1094个村庄实现农产品上线销售。
他们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农业产业化达到了新的高度:
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总数达265个,2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合格7家,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培育市级产业园3个;全市累计流转土地174.7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1.05%。
他们抓实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发展增添新活力。截至今年5月30日,全市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
正值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开启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如今,开封正致力于推动乡村振兴“1+6”示范带的辐射范围更为宽广、模式挖掘更加深入、总结更加系统,以改革破解难题,持续在探索、实践中完善外在与内涵兼具、颜值与实力并备、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开封模式”。(记者 龚砚庆 实习生 钱程)
责任编辑: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