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鲁山县董周乡五里岭,该乡焦庄村梨农杨守振在帮进园顾客采摘树高处的梨。“种梨的地大多是山岗薄地,今年虽有雨灾,收成基本没受到影响。俺这10亩梨园已经卖了15万元。很多外地人都是冲着富硒酥梨品牌来的,俺守着梨园就能把梨卖完。”杨守振说。
五里岭是董周乡西北部一条南北长5公里的山岭,原是一个种啥啥不成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土少石头多、只长荒草的地方,竟适宜梨树生长,如今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富硒酥梨花果山。目前,五里岭东西两侧的蔡庄村、铁家庄村、焦庄村等23个行政村,均以梨树种植为主导产业,种梨面积达5万余亩,年产富硒酥梨5000余万公斤,产值超过3亿元。
蔡庄村党支部书记段瑞强2009年开始承包20亩坡地种梨,后来还销售农资和梨树苗,现在年收入20余万元,是附近有名的“土专家”。“岭上都是马骨石,地贫瘠得不能再贫瘠,搞荒山开发时一亩地每年租金八毛钱,用尺子量人们都嫌费事,扔石头扔到哪儿就把边界定到哪儿。”段瑞强介绍说。
多年间,蔡庄村村民先后在山岭上种过桃、苹果等,但都没有成功。有8户农民不服输,又从外地引进梨树苗摸索着种植。
段瑞强介绍,五里岭漫山遍野的马骨石风化成麻砂质褐土后,土壤里富含硒、钾、铁等元素,其中钾有膨大、增糖、着色的作用。这种土地种出的梨肉质细腻、多汁少渣。去年,“五里岭酥梨”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让这里的富硒酥梨名气更大了,也逐渐形成“石头缝里鲁山梨”特有的文化。还是这方土地,如今的流转费用每亩每年至少1300元。
五里岭上的种梨大户有45户,都尝到了种植富硒酥梨的甜头。蔡庄村村民慎大群种了50亩富硒梨,创办了天华绿源农业公司,年收入超过50万元。蔡庄村党员雷现超种梨500余亩,2019年创办了鲁山县盛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收入更加可观。雷现超种的秋月梨单个最重2.5斤,在今年的农民丰收节上被评为“梨王”。在这些林果大户的带动下,873户梨农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
“国内现有的梨树品种,都可以在这儿找到。我乡富硒酥梨产业年产值达3亿多元,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主导产业。我们已在岭上建成14座冷库和硒梨产业、文化交流中心,目前正在引进酥梨膏、果脯、梨汁等生产加工项目,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增强酥梨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董周乡党委书记郭超说。 (记者丁需学通讯员王永安)
责任编辑: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