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八百里伏牛山层林尽染,叠翠流金。记者来到位于伏牛山腹地、素有“中国香菇之乡”的西峡县采访,随处可见菇农采摘香菇的忙碌身影,空气中菇香四溢、沁人心脾。
科技创新发展高效农业
“有了政府的补贴,俺家购置了新式烘干机,不仅烘干香菇的效率提高了,而且炕出来的香菇色泽好、品质高,准能卖个好价钱!”在西坪镇西官庄村的香菇标准化种植基地,菇农田国玉的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笑容。
田国玉所说的烘干机可不一般,全名是食用菌专用磁能热泵烘干系统,满满“科技范儿”。“传统烘干机耗能高,易引发火灾、空气污染等问题。我们积极引进食用菌生态加工设备,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解放农村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菇农的整体收益提高10%左右。”随行的西坪镇党委副书记王海英介绍说。
作为香菇生产大县,西峡在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的同时,增加种植加工的“科技含量”,推广机械化工厂制棒、生态灭菌、空气能烘干、智能化加工等新技术,科技赋能香菇的生产加工全过程。记者了解到,全县已建成机械化制棒厂70余家,制棒率达60%,160余台生态灭菌设备和30台空气能烘干设备的投入使用,带动食用菌全产业链提质升级。
这仅是该县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一个缩影。该县已建成18个物联网维控智能微喷灌“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猕猴桃示范基地,19个具备农残快速检测功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香菇交易信息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动植物检验检疫系统平台、特色农业可追溯管理平台、智慧水利、智慧交通等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投入使用,给农村产业发展安装数字“大脑”,为西峡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电商为“媒”特色产业迅猛发展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农村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峡县立足特色优势产业,以科技为结点,电子商务为纽带,把农户、产业、企业牢牢结合在一起,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在西峡县“东大门”丹水镇陈沟村,正在忙着采摘辣椒的种植户薛来成高兴地说:“收购商的车子就停在路边等着,辣椒摘好就过秤拉走,还是现金结账。种了半辈子庄稼,让人心里这么踏实的还是头一回!”薛来成介绍,今年年初,丹水镇电商服务中心、河南猕猴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丹水当地260多户农户签订三方协议,由农户种植美人椒300亩,企业统一配发辣椒苗,电商服务中心负责带价统一回收和分拣销售,农户亩均利润达4300元。
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西峡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电商”的订单式农业,以电商为“媒”,将特色产品直接送往餐桌,为乡村振兴打开了线上通道。该县投资2000万元建设电商物流分拨中心,实现日处理快件50万单;同时与交通运输部门、联通公司深度合作,整合农村地区物流力量,形成“道路物流运输平台+电商快递公司+镇级服务中心+村村通公交(班车)+社区团购”的合作方式,打通了县镇物流“主动脉”,16个镇级电商服务中心和158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实现了“一键代发”,为农民卖货搭建起了立体化的销售通道。
“现在条件好了,有网有物流,我不仅可以自己做零售,也可以与电商企业做批发,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儿。”丹水镇三里庙村电商服务站站长余春峰介绍说,县里组织的电商培训给他很大帮助,通过阿里巴巴等网络平台,销售周边的苗木、香菇、猕猴桃等特色产品,年交易额超过500万元。数字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该县电商交易额达102.7亿元,同比增长19.62%,电子商务零售额达10.45亿元,同比增长17.82%;月均在线企业活跃店铺数量达2322家,实现网络零售量1344.28万件,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合计0.94亿元,占全网零售额比重27.19%。
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化,致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西峡已形成了“上接基地、中连市场、下游打造骨干龙头出口企业”的完整产业体系,实现生产、销售、加工、出口“一体化”,一大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龙头农业产业化企业相继落户西峡,香菇酱、香菇脆等深加工产品广受市场好评,补齐现代农业体系的最后一块短板。如今,“菌、果、药”三大主导特色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年综合产值260亿元,农民纯收入的80%来自三大主导特色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推动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跨界创新、颠覆模式对接链接’要求,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通过不断创新升级,实现各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让特色产业迅速成长为农村产业振兴的‘领头羊’,筑牢乡村振兴根基。”西峡县委书记周华锋如是说。(记者 曹国宏 刘景华 通讯员 封德 刘禾)
责任编辑: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