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万木萧疏,但在通许县孙营乡南李佐村的蔬菜大棚里却是绿意盎然、温暖如春的另一番景象,脱贫户们正在这里劳动,有的采摘辣椒,有的为西红柿蘸花,有的为黄瓜打叉吊绳,忙得热火朝天。
“现在我们大棚里的辣椒、茄子和黄瓜已经进入盛果期,西红柿因天气原因推迟到春节前上市,总体来说今年产销两旺、收益很好。”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驻南李佐村第一书记安显伟说。
南李佐村的产业大棚只是通许县探索“设施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许县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探索出了一条以设施农业大棚为中心,通过产业奖补将新型经营主体、脱贫户(监测户)和村集体的利益有效联结,用科技和保险做后盾,以扶贫基地为平台,实现园区化、特色化发展的新路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产业基础。
“设施农业+村集体经济”,保资产增效益
“我当干部,群众不富,我心不甘。如果陈庄甩不掉穷帽子,说明我们当干部的不称职。”冯庄乡陈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爱玲在一次党员大会上掷地有声地承诺。
言必行,行必果。2018年,在李爱玲的带领下,该村利用产业奖补政策,建设高标准冷棚32座,发展反季节瓜果蔬菜种植;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突破了10万元,成功甩掉了“穷帽子”;2020年,该村继续申请奖补资金515万元,扩建高标准冷棚和越冬暖棚68座,打造了陈庄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村集体收入达到了50万元,同时带动冯庄乡1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平均增加了2.42万元。
如今,陈庄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李爱玲也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通许县设施农业大棚先由合作社或个人进行自建,建成后,由县级聘请第三方评估公司进行统一验收评估,确定大棚的投资总额,按规定比例将奖补资金发放给村“两委”。村“两委”将奖补资金注入到合作社或个人,并按照评估价格将奖补资金物化成村集体固定资产,监督经营者开展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租金或收益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由村“两委”进行再分配,用于公益事业、公益岗位的安置和对脱贫户(监测户)中老弱病残户的兜底帮扶。
“设施农业+带贫企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引领
“对脱贫户免费提供红薯苗,并指导种植、订单式包销,有的品种亩产高达8000斤,划算!”这是红薯大王翟建祥创业之初,鼓励村民开展红薯种植时的原话。
翟建祥是名退伍老兵,2016年创办了河南永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红薯试管苗的扩繁、种薯培育、种植、运输、仓储及深加工等。在产业奖补政策的支持下,2020年,该公司被认定为县级带贫企业,又与省农科院合作建成了标准化组培脱毒红薯实验室1个,目前是豫东地区最大的专业红薯育苗技术研发中心,依托自建和租赁的500座设施农业大棚实现了红薯苗销售期由每年两个月提升为4个月,年产红薯苗达到2亿株。该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社会救助、订单种植、收益分配等5种方式,有效带动了1024户脱贫户(监测户)增收,带动红薯种植面积达5万亩。2020年,公司的产业园被评为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翟建祥荣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
通许县出台产业奖补政策,对带贫效果好的企业,按总投资的一定比例进行奖补,引导企业(合作社)对设施农业大棚统一规范运营,发展订单农业,带领脱贫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设施农业+脱贫户(监测户)”,引导自主增收
“小小的鸽子蛋,一枚卖到三四块,做梦也想不到!养鸽子让俺发了家,过上了小康生活。”玉皇庙镇西陈集村罗海峰、邓丽夫妇满心欢喜地说。
2014年,因父亲的一场重病,罗海峰家被认定为贫困户。当驻村干部了解到他有养鸽子的技术时,就鼓励罗海峰重新发展养鸽事业,赠送技术书籍,并帮他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建设了2座现代化鸽棚。经过几年的发展,仅销售鸽蛋每年就达到10多万枚,年纯利润达20万元以上。
如今,罗海峰不仅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还吸收了3名脱贫户在自家棚里务工。在他的影响带领下,村里的脱贫户又陆续建起了7座鸽棚,都获得了良好的效益。罗海峰夫妇连续多年被县里评为“创业致富带头人”“自强脱贫户”。
通许县动员脱贫户(监测户)通过土地流转进行入股分红,借用金融扶贫小额贷款以投资入股或投建的形式参与设施农业发展,鼓励脱贫户(监测户)主动参与生产经营,建成后的大棚优先出租给脱贫户(监测户)使用,并给予适当优惠,期间免费为其提供种植技术指导,采取订单式包种包销,免除脱贫户(监测户)种植和销售的后顾之忧。
“设施农业+科研单位”,强化科技保障
依托长智镇岳家湖千菊实业有限公司建设的通许县菊花现代农业产业园,注重食用、茶用、药用菊花种植。该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大学药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相继培育出了金丝汴菊等品种,合作开发了菊花啤酒、菊花提取等项目,新开发的护肝泡腾片、菊花精油等产品获得了国家专利。目前,已带动菊花种植连片规模达3000多亩,年产菊花5000吨,帮助脱贫户(监测户)1028户实现产业增收。
“设施农业+保险”,注重风险防控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为我挽回了损失。”当秦留山收到理赔款后,激动地对来入户走访的帮扶干部说。
2021年7月20日,河南多地出现暴雨天气,厉庄乡前柏岗村脱贫户秦留山承包的5座大棚受损严重,棚内的蔬菜也遭雨水浸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厉庄乡政府、县乡村振兴局和中原农险第一时间赶往受灾现场对受灾大棚进行现场查勘定损,最终为秦留山挽回经济损失19905元。
通许县在县、乡成立产业发展专班,每个项目都明确一名分包责任人,每月至少一次实地查看运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设施农业+基地”,实行规模化经营
“大棚里一年都有活儿干,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现在兜儿里也鼓了。”在练城乡“汴南翠”产业园务工的拐王村脱贫户吴春松说。
该产业园采用“村‘两委’+合作社+基地+公司+脱贫户”的发展模式,现有温室大棚28座,冷棚47座,种植蔬果年销售额500余万元,采取租赁经营、进棚务工、技术支持、产业园收益金二次分配等方式,带动69名脱贫户务工,人均年收入9000元以上,保障全乡24个行政村104户监测户和330户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
通许县坚持带贫企业(合作社)示范带动、科学技术拉动、脱贫户(监测户)联动的思路,在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上谋突破,推动设施农业扶贫基地向现代农业产业园方向发展。
2021年,通许县新建设施农业大棚289座,成功创建1个省级、2个市级、6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责任编辑: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