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晶莹的露珠,踩着葱茏的麦苗,走在希望的田野上。2月27日上午,应新乡县科技特派员、农民育种家牛新印之邀,记者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海磊教授来到新乡县翟坡镇的麦田里,一起欣赏麦苗畅想丰收。
“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正是麦田管理的大好时机!”牛新印说,气温回暖麦苗返青,农民朋友要抓紧时间浇水、施肥、除草,根据苗情、墒情及时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以提高麦苗有效分蘖率,为今夏小麦多成穗、成大穗奠定坚实基础。
53岁的牛新印,仅有初中学历,却在2005年育出了新乡县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新品种“新原958”,又相继主持选育了2个国审小麦品种、6个省审小麦品种,还育出1个马铃薯省审品种,被评为高级农艺师(相当于副教授),成了远近有名的农民育种家。
34年如老黄牛般对麦田深情耕耘,又一贯为人憨厚朴实,牛新印被同行和周边群众亲切地称为“老牛”。本报曾以《深耕麦田一老牛》《老牛,老牛,“驮”着丰收到地头》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经记者牵线搭桥,2020年年底,老牛被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聘为特聘教授,与高等院校展开深度合作。
“老牛育种成果丰硕,‘实战’经验丰富,正是我们紧缺急需的人才。”王海磊说,该学院引进老牛这样的专业技术人才,让他通过实践手把手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弥补相关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对学科建设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会给老牛的育种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将对小麦新品种的性状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小麦性状与基因之间的调控机理,帮助老牛培育出更多更优良的小麦新品种。
一年多来,老牛和河师大的合作渐入佳境,今年有望育出第一个“爱情结晶”。
产学研结合,高校与农民育种家优势互补,是为了共同的“丰收梦”。新乡县小麦长势看好、苗情喜人,老牛和王海磊细数小麦叶片、测量麦根长度,在春季赏麦的喜悦里流连忘返。老牛说,返青期之后就是拔节期、孕穗期,农民朋友要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在倒春寒来临前抓紧浇水、喷施叶面肥,让小麦增强对倒春寒的“防御力”。
“悉心呵护麦田,做好科学管理,今年还是个丰收年!”老牛充满信心地挥着手,仿佛眼前已是沉甸甸的麦穗和金黄色的麦田。(赵同增)
责任编辑: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