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是“狼桃”吗?番茄的外号是什么?什么是优质番茄?河南番茄产业如何跑出新赛道?
2022河南(汝南)优质番茄产业发展观摩研讨会在驻马店市汝南县举行。数十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总结好模式,发现好品种,推广好设施,寻找打造好品牌的“金点子”。
本次研讨会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驻马店市人民政府指导,汝南县人民政府主办,大河报(大河传媒有限公司)承办,以“优品种、强设施、创品牌——拓展河南番茄产业发展新赛道”为主题,聚焦产业振兴,为“一县一业”发展助力,为河南“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现状】
兴农富农,河南设施蔬菜发展旺
为什么河南要举办优质番茄产业发展观摩研讨会?为什么举办地是驻马店汝南县?从参会领导的致辞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西瑞介绍,近些年,河南设施蔬菜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21年设施蔬菜播种面积315万亩、产量1367万吨,设施蔬菜的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农业产业带农、兴农、富农的重要途径。
现场,驻马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晓文在致辞中说,作为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驻马店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75万亩、产量450万吨,其中番茄常年种植面积13万亩、产量36万吨。
“汝南县要当好番茄产业发展‘领头羊’,努力在番茄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刘晓文说,拥有40余年番茄种植历史的汝南县,是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和全国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县,在2020年底还获批创建番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如何发展好番茄产业?刘晓文表示,驻马店市已经出台了番茄产业发展振兴实施方案,联合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通过培育发展壮大鑫芳生态农业等骨干龙头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推动番茄产业做大做强、提质增效。“恳请专家将更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带到驻马店,为我们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中共汝南县委书记李卫明也现场表示,汝南县将全力支持培育番茄产业发展,以农业科技为引领,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努力打造“全国顶尖”的鲜食西红柿产业集群,树起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真正让汝南的小番茄,走出河南、红遍全国!
“河南番茄看汝南。上世纪80年代,设施蔬菜已在汝南县推广。”中共汝南县委副书记、汝南县人民政府县长杜娟介绍说,汝南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30多万亩,优质番茄设施种植面积5万多亩,打造了“番顺”“汝宁”“绿苑”“菜园王”等知名品牌。“未来,汝南将着力搭建一个好平台、创造一个好环境、营造一个好氛围,以技术共谋发展,以创新实现共赢,共同打造科技研发的试验田、产业创新的示范园。”
【观摩】
小小番茄,种出设施蔬菜大产业
昨日上午,汝南番顺西红柿产业园迎来一批“专业”客人。
园区内,300多个标准化种植大棚令人赞叹。走进种植大棚,绿意葱茏,一人多高的番茄藤蔓上挂满果实。
“怎么保障恒温?”“一季产量多少?”……参观嘉宾抛出一个个问题。现场,讲解员细心解答,分享种植“秘笈”。
2号大棚内,皮薄瓤沙的番顺8号引来大家的争相品尝。“嗯,味道不错,酸甜适中!”嘉宾们纷纷点赞。据了解,2号大棚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日常恒温在23℃~26℃左右,其内种植的番顺8号58天自然成熟。
在种植水果西红柿“小鸿运”的大棚内,大家见到了无土栽培技术:轻简自控无土栽培SAS技术。据介绍,该技术不仅高产高效投入少,还省肥、节水、环保。随后,杂交一代樱桃番茄“黄金甲”,个头小巧圆润,颜色鲜黄,口感清甜,更是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和追捧。
现代化的日光温室,工厂化育苗中心及仓储配套设施,让参观嘉宾们开眼界、长见识,收获满满。
【研讨】
大咖齐聚,金句频出、干货满满
什么是智慧农业?为什么要做农产品品牌?河南番茄怎样打出响亮招牌?……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们思想火花碰撞、金句频出,干货满满!
红果果串起红火火
“未来,中国的优质番茄是谁?我希望,就是番顺!”河南鑫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新芳掷地有声,我们希望,番顺番茄代表中国番茄走向世界。
定位58天自然成熟,以规模化和现代化为拳头,“番顺”番茄逐渐成长为市场“热宠”。
一串串红果果让老百姓的生活也过得红红火火,而这才是杨新芳的情怀所抵:“一览无余绿红园,万千民富终开颜。”
在他的“番顺”产业园里,农户承包大棚只交番茄不交钱,按照“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番顺”模式,让家庭农场和种植户紧密结合,创新建立了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去年在分红大会上,一农户的分红金额接近20万元。”杨新芳说,通过品牌农业,拉动集体经济发展,涉及360个村集体,惠及2万农户,累计分红5500余万元;通过现代西红柿温棚,分拆成独立创业单元,大量孵化农民创业,2021年创业人员净收入0.5亿元,人均6万元。
在细节上做到极致 番茄产量噌噌涨
“国内番茄种植这两年实现翻番的增量,技术装备上也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也随处可见。”研讨会上,泰格领航(北京)农业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郑凯分享了国内番茄种植现状。
同时,他也指出我国大型设施种植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行业间的协调不够,温室装备、信息技术、品种、栽培技术等缺乏密切配合度。
郑凯提出,高档设施用于蔬菜生产,只是传统生产方式的补充,而且应先有市场定位和分析,然后再考虑温室建设的档次和配置。
他说,“我们只要在细节上做到极致,番茄产量上肯定会超过国外产量。”
智慧农业,一定要让老百姓用得起
徜徉在上千亩的番茄园里,阳光包裹火红番茄的景象让人极度舒适。
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运营总监付小键却陷入深思,“我们能够为蔬果产业做些什么?”答案是,让老百姓用得起的智慧农业装备。
“通过模块化设计,农户可以选择所需的智能设备;通过智慧果蔬大数据平台,农户就拥有了全天候在线的智能管家。”譬如,在产业园区大棚里应用的智能喷雾控制系统,农户点一点手机,喷雾就能在1分钟弥漫占地一亩的整个大棚,悬浮在空中的微细雾粒,让每一株番茄都能雨露均沾。
“智慧,是科技;农业,却是土地,矛盾不相称的两个词相组合,让千年农耕焕发新机。”付小键说,从农药到无人机再到智慧农业,发展智慧果蔬系统,他的关注点始终有三:提高人的素质、机器替代人力和提升竞争力。
付小键说:“智慧农业要让老百姓用得起,如果用不起,再高大上也没用。”
科技赋能设施番茄产业
中国设施园艺总面积位居全球第一,但发展水平不高。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天柱对照荷兰、以色列、西班牙等设施农业比较发达国家的番茄产业链发展现状,提出集约化、智能化、机械化是设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番茄,在现在蔬菜产业中占主导地位,更是‘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中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其中番茄占了蔬菜产量的7%左右。张天柱以数据驱动温室为例,介绍设施番茄产业链发展新进展,指出番茄产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菜向果的转变过程中有很多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用科技赋能设施番茄产业。”他说。
为河南研发定制化的番茄新品种
串收番茄、夏日阳光……“洋”品种的到来,造就国内番茄界的风味升级。
“事实上,从1997年至今,我国不断引进国外优质番茄品种,一些革命性的品种也成了产业升级的关键点。”海泽拉启明种业(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其明带来一段番茄品种“进化史”。
“Daniela144、欧盾-圣尼斯、罗拉、安纳西……每一个拳头产品的引进,都是番茄产业发展的需求,解决致命的病害,解决番茄储运的难题,解决越冬茬口补充冬季蔬菜等。”彭其明说,不断更新的国外品种,给国内带来大量种子资源,给农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
如何推动番茄产业升级发展?彭其明的答案是,紧抓“源”头,提升良种研发能力、改善种植品种结构。
“作为育种企业,希望参与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中来。下一步,发挥企业研发优势,开展本土化应用,在河南打造研发基站,根据种植地栽培条件、气候和茬口,自主研发定制化的番茄新品种。”
蔬菜产品品牌化趋势不可逆转
为什么要做农产品品牌?“品牌是产业的魂,蔬菜产业也不例外。”现场,河南欧兰德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跃直言。
“蔬菜品牌建设有助于获得长久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蔬菜品牌更代表着稳定的、高质量的客户群。”他表示,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政府支持,同时也是社会需要,“高品质无公害的蔬菜使消费者吃得舒心,使政府管得放心。”
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特别是番茄品牌?李文跃认为,要以县为单位建立区域品牌,以高品质产品为前提。番茄产业品牌化的支持要素是品种,“品种是支持要素的核心,没有之一。”
“蔬菜产品品牌化趋势不可逆转。”在他看来,品牌建设要长期化,要围绕定位配置资源,坚持全媒体宣传,不断重复再重复,让品牌深入人心。
战略寻根+品牌找魂,打响河南番茄招牌
“河南番茄产业实大于名,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品牌还不够响亮。”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研究员、北京福来咨询合伙人郝振义“毫不客气”地点出河南番茄品牌建设的弱项。
他从广西横县茉莉花到仲景香菇酱,再到宁夏枸杞等,讲述一个个生动的品牌建设故事,现场与大家探讨新时代河南番茄品牌创建的核心方法:战略寻根,确立安身立命的事业地盘;品牌找魂,直击消费者的强大心智共鸣和消费动因。
“做农业没有捷径。”郝振义说,河南番茄亟须战略品牌顶层设计,并开出“处方”:“五个一”,即一场面向未来的番茄产业梳理与规划、一套系统的战略品牌营销策划、一个可行的双轮驱动模式的构建、一张落地的发展路线图的绘制、一轮上天入地的传播推广行动。
优质化和轻简化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
什么是优质番茄?好吃、好看、营养、安全。
如何生产优质番茄?产业化、设施化、标准化、品牌化。
为什么要搞优质番茄产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蔬菜的需求。
研讨会现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孙治强以三个问题的解答给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即优质化和轻简化。
“一家一户很难打造出好品牌,蔬菜的出路在于实现产业化。”孙教授以他和河南农业大学技术团队跟踪服务了10年的鑫芳农业为例,指出一定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这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途径,也是产业发展的必须,乡村振兴的必要,脱贫致富的必备。(记者 谭萍 樊雪婧 杨惠明)
责任编辑: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