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工作动态 > 市县动态

【嵩县】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催人奋进

时间:2022-03-21 来源:洛阳日报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大章镇群众整地起垄种香椿,九皋镇宋王坪村培育脱毒红薯苗,天铜路项目建设风雨无阻……嵩县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催人奋进。

  1 三清两建

  优化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去年以来,嵩县大力推进“三清两建”乡村治理专项行动,助推乡村振兴。

  “今年村里决定流转120亩土地给大张集团,每年能有5万元收入哩!”近日,在饭坡镇曲里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庄笑着说,今年村里成立了理事会,探索村组自治,初步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

  饭坡镇沙坡村在建强村民自治组织的同时,探索出“一清二诵三学四说五议”的“5+N”村组议事机制。“一清”:清扫家园卫生;“二诵”:诵读组规民约;“三学”:学习中央文件、“三农”政策等;“四说”:诉说家长里短;“五议”:商议村组发展事务;“N”: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适时开展村组日常活动。通过这种机制的运行,村民大大增强了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为了促进矛盾合理化解,嵩县从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抽调工作人员组建32支服务队,与16个乡镇签订协议,在“三清两建”工作中全程参与“村(社区)动员、重点人员谈心谈话、疑难问题协调解决、信访矛盾排查化解”等关键环节,提供贴心服务和法律保障。

  截至目前,全县共清收集体资金2190万元、固定资产估算价值1.97亿元,核减村级债务1538万元;清收集体建设用地1273亩、农用地6883亩、未利用地9994亩、林地96582亩;废止规范合同1441份,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548起;建成经济合作组织575个、村民自治组织1452个。

  2 乡贤返乡创业

  政策落实有力度 服务保障有温度

  “手头有干不完的活儿,现在根本不愁订单。”近日,在位于九皋镇石场村的洛阳市畅硕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厂区内,该公司负责人李自力听着缝纫机响声憨厚地笑道。

  去年,受嵩县返乡创业政策感召,在外打拼的李自力回到家乡创办了这家公司,专业生产、销售各类吨包和集装袋,带动40余人就业。

  自乡贤返乡创业工作开展以来,嵩县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打出“亲情牌”“宣传牌”“合作牌”,开辟乡贤回归“绿色通道”,规范建立起乡贤返乡创业工作机制,明确了产业扶持、乡村旅游、就业创业等11个方面55条具体措施,公开34个服务单位政策咨询电话;编印赠送《嵩县乡贤返乡创业服务手册》,为乡贤回乡投资兴业提供信息参考;举办乡贤座谈会、乡贤文化节、嵩县商会成立大会,成功对接乡贤417人;扎实开展元旦、春节期间乡贤家访等系列活动,掀起新一轮乡贤联络高潮;建立“一人一策”跟踪服务台账,提供“一对一”服务,确保乡贤返乡创业政策落实有力度、服务保障有温度。

  目前,全县确定试点村39个,建立了有2862人的乡贤信息库;成功签约落地特色种养、文旅文创、精品民宿等领域项目86个;开展职称服务进基层活动,为符合条件的196名乡村人才办理各类初级资格证书;成立联谊组织345个,领办各类实体786个,带动就业4.55万人。

  3 乡村运营

  市场化运作盘活乡村资源

  三合村位于嵩县黄庄乡西南部,曾是一个贫困村。2017年,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才冯亚珂利用家乡绿水青山、古村土房等资源,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打造出具有豫西地方特色的写生基地——黄庄乡三合手绘小镇,让曾经的穷乡僻壤蝶变为充满乡情乡愁的3A级景区。

  3月2日,黄庄乡三合手绘小镇与建业新生活集团乡村运营项目签约。项目将深入挖掘三合村文化特色,通过整体策划包装等操作,盘活现有资源,推动各业态联动发展,为三合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嵩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文旅融合,在全县建成25个乡村旅游点。如何提升这些乡村旅游点的档次和效益?嵩县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专业事要专业人做。嵩县引入乡村运营团队,根据各村镇产业、生态、人文等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定位、策划设计、包装运营,并完善电力、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盘活乡村资源,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截至目前,嵩县成功引入河南华若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建业农业新生活等25家乡村运营商,打造出车村镇天桥沟村、饭坡镇沙坡村、黄庄乡三合村、陆浑镇陆浑村等8个乡村运营示范村;举办2022年乡村运营人才培训班,聘请宿联文旅董事会主席凌新建等6名专家学者为嵩县乡村运营顾问,为全县乡村建设示范村党支部书记、已签约运营商及符合乡村运营师条件的乡贤、大学生等授课,全面提升学员理论素质和实操水平。

  4 集镇建设

  城乡融合构建发展新格局

  “以前好多人在街边摆摊,导致田湖街道脏乱差,现在专门设置了一个农贸市场,每天都有人定时打扫卫生,不光咱镇上的人过来买东西,还吸引了周围好多乡镇的群众。”近日,田湖镇下湾村党支部书记王笔记笑着说。

  田湖镇位于嵩县北部,素有“嵩县北大门”之称,是嵩县产业集聚区所在地,也是两程故里、理学圣地,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

  去年,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提出后,田湖镇立足“县域副中心”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理学浓厚”的理学名镇,逐步形成“以镇带村、镇村联动、城乡融合”的良好发展局面。

  依托地方特色,坚持规划引领。嵩县聘请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对田湖镇国土空间进行了规划,确立了“一轴三带五片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以洛栾快速通道为轴线,以伊河西商贸产业带、伊河东特色农业产业带、西山环线中药材种植产业带三个产业带为引领,以产业集聚区、中心镇综合服务区、滨河生态功能区、二程文化旅游区、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区五个片区为主线打造宜业宜居的多功能集镇。

  加快项目建设,增强集镇综合能力。人民路提升改造和周边村庄污水管网、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镇承载能力;行政服务大厅、嵩县人民医院田湖分院、洛阳中医药学校、两程故里中心文化广场等聚焦行政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功能,增强集镇综合服务能力;和乐里新型社区、商业综合体等项目着眼本地群众安居和客商投资兴业需要,全面提升集镇的集聚和服务能力。

  5 “三变”改革

  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家住城关镇叶岭村的叶建明最近格外开心,今年66岁的他不光领了种丹参的1000多元工资,凭借流转出去的3亩土地也拿到了1500元的分红。这是嵩县强力推进“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的一个缩影。

  叶岭村是嵩县“三变”改革的示范点之一,建有千亩丹参基地。该村采取“一二三四”发展模式,“一”即“一种运营模式”,该村成立丹参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和顺药业签订协议,由其免费为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回收丹参,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链条。“二”即“两项资金政策”,嵩县县委、县政府对千亩以上基地提供5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发展规模化中药材产业;对种植效果好,带动作用明显,经过验收认定合格的,给予每亩500元以上的产业奖补资金。“三”即“三项约束机制”,合作社将丹参基地分成8片,分包给相关管理人员,亩产达不到350公斤,管理人员不参与分红,每片丹参地再根据农户的管理意愿以第一年400元、第二年300元的价格承包到户;将合作社经营效益与村干部工资挂钩,亩产达到350公斤,村集体参与分红;与和顺药业签订丹参种苗供应和丹参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四”即“四方收益保障”,收获后按照合作社继续发展资金占比40%,合作社管理人员补助占比10%,村集体经济占比20%,流转土地群众分红占比30%的制度进行“分红”,保障农户、合作社、村集体、企业四方收益。

  6 双“十百千万”工程

  富民导向推进“151”工作部署落地

  “新的一年,我们线上店铺将增加至100家,提供就业岗位300个,打造出嵩县亿元以上电商产业圈。”今年刚过完年,车村镇“电商达人”崔跃恢便信心满满地立下了新年目标。

  去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嵩县开展了“解放思想,创新引领”大讨论活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让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对照“七破七立”和50条问题清单,全县各级部门认真检视问题,建立问题台账8000余份,逐项整改。按照市委工作部署,嵩县创新引领抓落实,在全市“151”工作排名中列南部生态县第一。

  今年1月,嵩县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县委书记宗玉红在讲话中提出,在继续做好“151”工作的同时,全面实施电子商务、农业产业双“十百千万”工程,以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为依托,推进嵩县电子商务物流仓储中心和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打造10个电商品牌、100个带货网红、1000个网络主播、10000家电商店铺;以省级中药材示范园为依托,打造10个农产品基地、100个乡村运营商和乡村工匠、1000个职业农民、10000个技术农民,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

  今年春节期间,嵩县的干部群众纷纷想新办法干新事。顺势药业公司是嵩县一家老牌中药生产企业,该公司专门成立了电商销售部,已经60多岁的董事长何广政开起了直播,成为“白发网络达人”。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翟丽红带着局里的年轻人和戏剧演员,穿汉服巡游、拍戏剧视频,成为“网红局长”。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淘宝、京东、抖音等平台,积极开拓农产品线上销售市场,白河香菇、车村核桃、九皋红薯、陆浑银鱼酱等农副产品受到广大网民青睐。

  嵩县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向我们描绘着百姓富、生态美、县域强的乡村发展新图景。

责任编辑: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