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汤阴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加强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试点示范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聚焦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棚户改造工程等“三农”重点领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汤阴实际、具有汤阴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聚焦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奠定城乡融合发展基础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粮食复种面积稳定在109.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58万吨。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分类分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全县实施总面积2.64万亩、总投资4224万元。扎实推进广润坡5.5万亩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示范区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高效节水灌溉的样板区、智慧农业的先行区和高质高效粮食生产的示范区。提升农产品品质安全。坚持质量兴农,坚持绿色兴农。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按标准生产,实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以蔬菜、林果、肉蛋奶等产品为重点,加强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荣获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产品检验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顺利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验收。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坚持品牌强农。截至目前,汤阴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认证24个,地理标志1个,市级农业知名品牌5个。争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促进五大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推进省级优质强劲小麦现代产业园和艾草农业产业园,发展优质小麦23万亩,优质艾草1万亩。
二、聚焦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标杆
打造“一河两岸”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品。“一河两岸”乡村振兴示范带是指沿汤河及汤河两岸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带位于汤阴县城西部,涉及面积20平方公里,12个行政村,1.2万人,投资14亿,是安阳市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训、文化乡村旅游、特色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为主,促进旅游与生态、农林、商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投入10亿余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搞好水田林湖草治理,促进示范带生态振兴。形成规模产业项目31个,引导周边群众开办农家乐、休闲项目、采摘园等,带动周边20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沿河12个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村。制定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标准,创建省级示范乡镇1个,市级示范乡镇3个,乡村振兴示范环线10条,市县两级乡村振兴示范村40个,其中,市级23个、县级30个、市级县级重叠13个,形成了县有示范乡镇,乡镇有示范村的局面。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根据安阳市确定汤阴县为整体推进县的目标要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乡村建设规律,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因素,以乡镇为单位,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支持韩庄镇继续以实施“一河两岸”为抓手,加强“一河两岸”示范带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支持伏道镇着力打造国家级艾草农业特色乡镇。支持五陵镇大运河古村镇项目建设,打造运河生态小镇,建设大运河五陵镇桃花渡口湿地公园。支持瓦岗乡打造特色旅游小镇。
三、聚焦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新速度
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农村公路通行条件大幅改善,荣获省级、国家级“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行政村通畅率和通班车率全部达到100%。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大力提高,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达90%,饮水安全100%达标。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动电网改造升级。实施“气化乡村”工程,提升县域内城乡管网互联互通水平。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城乡学校共同体,尝试打通城乡教育流动通道,实行农村学校、教学点联系帮办。提升汤阴一中现代化改革、改造,实现2个学校独立招生、有序运转。提升农村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推进乡镇卫生院创建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示范中医馆”,加快县级“三所医院”达标建设全覆盖,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全面达标,村卫生室和合格医务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发挥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作用,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提升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七个一”达标建设,完善提升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充分发挥“三馆一站”、县豫剧团的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持续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群众“家门口”文化阵地,营造优良的乡村文化氛围。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水平,鼓励在有条件的村庄开展日间照料、老年食堂等服务。加强乡镇便民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的关爱服务。
四、聚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城乡融合宜居新家园
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垃圾处理公司化运营全覆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清除陈年垃圾15.3万吨,拆除违建房屋12.9万平方米,农村环卫市场一体化保洁率达到100%,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接近40.6%,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成功创建15个省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采用“专业公司特许经营、建管运维一体推进”的做法,破解了资金、建设、管护“三大难题”,实现了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同步推进。截至目前,共完成户厕改造7.4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87.06%,其中,水冲式(纳管入场和村建污水处理站模式)涉及130个村5.1万户,三格式化粪池模式涉及105个村2.3万户。以农村改厕为切入点,加快“智慧人居”试点建设。建设镇、村公厕93座;污水处理站55座;铺设主、支污水管网645.938公里,入户管882.66公里,积极探索建立了农村“厕所革命”后期运营维护长效机制,并初见成效。畜禽粪污治理成效显著。全县146家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套率10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86%。禁养区内规模场全部拆除。
五、聚集实施棚户改造工程,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面貌
2018年,为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城市双修”及省委提出的“百城提质”工作部署,改善汤阴县长虹路北居民住房条件,消除危旧房隐患,汤阴县委、县政府于2018年8月29日,启动了汤阴县长虹路北棚户区改造。长虹路北棚改安置房项目由三个片区组成,分别为西苏庄片区、张庄片区、杨村片区。搬迁户共1984户,总占地310亩,总建筑规模约66.4万平方米,共建设安置房3610套,投资估算共计约25.4亿元。安置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征收拆迁同步开展,安置房配套设施与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以拆促建、以安促拆,实现棚户区改造良性循环。长虹路北棚户区改造一期项目全部为回迁安置,安置房按照群众意愿选址在县城中心区域、黄金地带,周边公共配套设施齐备。统筹做好项目谋划、资金运作的顶层设计,引入国内知名企业参与安置房建设,保证安置房建设水平和质量;加强棚改安置住房小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的谋划,注重与棚改项目直接相关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停车库(场)、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步配套,进一步增加棚户区居民搬迁后的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