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沟渠连通整治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解决农民急难愁盼问题的实际举措。做好这项工作,能最大程度降低极端天气的影响,确保农作物旱能浇、涝能排,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去年以来,宝丰县高位推动、高标谋划,以提升农田灌溉排涝能力为抓手,绘制农田水网“导航图”,梳理堵点断点“记录表”,厘清整治工作“任务账”,以“排得出、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为目标,“党委牵头、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干群参与”,精准施策突破“难点”,疏通“堵点”,创出“亮点”,全方位推进农田沟渠整治,打通农田排涝“最后一米”,让沟渠连通真正惠及民生。
一、锚定“三个着力点”
立足于“防”、着眼于“治”,以补齐农田灌溉和排涝短板为重点,结合国债、专项债和政策性资金项目,强力推进沟渠连通工作。一是打通堵点,解决“排得出”问题。主要解决三类问题:一般淤堵类问题。经各乡镇排查共351公里, 采取先干后补的方式投入资金约468万元,重点抓好疏通堵点,由乡镇负责,动员组织村集体、龙头企业、粮食种植大户共同参与,对农田灌排沟渠内的杂草、淤泥等杂物进行清除。重点区域类。结合近年来强降雨过程中暴露出的低洼易涝点,规划6个乡镇23个村11个区域55公里为重点区域类,需整治资金约100万元,由农业农村局利用省级农田水利排查整改资金解决,因地制宜,全面开展沟渠疏浚,实现沟渠河连通。项目建设类。依托7.1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疏浚沟渠57公里。二是谋划项目,解决“引得来”问题。统筹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谋划沟渠连通三年行动整治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1个,涉及耕地面积28.1万亩,以解决引水入田和疏浚排涝沟渠问题为主,形成农田灌溉和排涝工程体系。目前,已落地项目3个,其中专项债项目2个5万亩、政策性资金项目1个2.1万亩,已到位资金1.65亿元。三是全域推进,解决“用得好”问题。针对 “拱地头、占地边”问题,向群众摆事实,算清历史账;针对项目占地赔青问题,向群众说利害,算清收益账,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沟渠留得住用得好。截至目前,疏浚田沟138公里、路沟77公里、村沟57公里,修复干渠7.1公里、支渠110公里。
二、厘清“三条工作线”
一是强化责任线。细化县、乡、村三级责任,上下配合、左右联动,形成了县级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战、部门联动、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农田沟渠整治新格局。二是抓住时间线。坚持治当下、谋长远,将当下治理与长期目标相结合。2025年为重点攻坚年,以疏通堵点补齐断点为重点,解决易涝地块排水问题。2026年为持续提升年,将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沟渠连通一起抓,补齐农田水利设施短板,实现引水入村、入塘、入田。2027年为成效巩固年,形成系统完备、循环通畅、排蓄可控的农田排涝体系,全县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三是明确任务线。宝丰县10个乡镇、2个示范区和2个街道办事处,除观音堂和父城街道办事处外,全部开展了沟渠连通整治工作。经排查,需要疏浚修复545.8公里,堵点1627个,其中田沟189.4公里,路沟129.4公里,村沟87.2公里,干渠23.9公里,支渠115.9公里。 计划分两年完成整治任务,其中2025年整治429.9公里,2026年整治115.9公里。
三、落实“四个保障面”
精准落实四方面保障措施,层层压实责任,分项推进落实,确保排涝沟渠长效运行、长久耐用。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实行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工作专班机制,各乡镇作为本次治理行动的实施主体,全面负责本区域内农村沟渠连通整治各项工作,县财政、农业农村、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协同推进,各司其职,建立“县级组织、部门联动、乡村实施”的工作格局,确保沟渠治理有序推进。二是坚持系统规划。全面开展农村沟渠排查,制定《宝丰县沟渠连通三年行动方案》,编制《宝丰县农村沟渠连通整治方案》,绘制县、乡、村沟渠连通网络图,明确所有村庄、田块的“三沟四渠”灌排路径、水源和承泄区位置。三是强化全域推进。项目区以外的,由乡村两级干部组织,鼓励动员群众和经营主体出机械、人工,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泄”的治理原则,分类施策、排障连通,着力解决农田沟渠“缺、断、浅、堵”问题,实现沟相连、渠相通,形成政府与群众“共同规划、共同整治、共同管理”的建设新模式。四是加强资金保障。项目能解决的利用项目资金,项目区以外的,统筹项目结余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奖励先进、批评落后的方式,鼓励乡村两级先干后补,形成“县级奖补、乡镇配套、集体自筹、群众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农村沟渠连通工作资金需求。
责任编辑:张珍